时间: 2025-04-30 14:13:5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14:13:56
词汇“[札丧]”在现代汉语中并不常见,它可能是一个古汉语词汇或者是某个特定方言中的词汇。由于缺乏具体的现代使用例证,我将基于可能的字面意思和古汉语的语境来进行分析。
“札丧”可能由两个字组成:“札”和“丧”。在古汉语中,“札”可以指书信、简牍,或者与文书、记录相关的事物;“丧”则通常指丧事、丧礼,即与死亡相关的事务。因此,“札丧”可能指的是与丧事相关的文书或记录,或者是处理丧事时所用的文件。
在古代文学或历史文献中,“札丧”可能出现在描述丧礼仪式、家族丧事处理或官方丧事记录的语境中。在现代,这个词汇可能只在研究古代礼仪、文献或历史的学术领域中出现。
由于“札丧”在现代汉语中不常用,以下是假设性的例句:
同义词可能包括“丧书”、“丧记”等,这些词汇都与丧事的记录有关。反义词则较难确定,因为这个词汇涉及的是特定且不常见的领域。
“札”和“丧”都是古汉语词汇,它们的现代意义与古代有所不同。随着时间的推移,“札丧”这个组合词汇可能已经不再被使用,或者只在特定的历史或文化研究中出现。
在**传统文化中,丧礼是非常重要的社会活动,涉及许多仪式和规定。因此,与丧事相关的文书和记录(如“札丧”)在古代社会中具有重要的文化和社会意义。
由于“札丧”涉及死亡和丧事,它可能带来悲伤、庄重或严肃的情感反应。在联想上,它可能与哀悼、尊重和传统仪式相关。
由于这个词汇的特殊性,个人在生活中可能很少有机会直接使用或遇到“札丧”。它更多地出现在学术研究或历史探讨中。
在创作中,可以将“札丧”用于描述古代丧礼的场景,或者在历史小说中作为背景细节的一部分。
视觉上,“札丧”可能让人联想到古代的文书、墨迹和丧服;听觉上,可能与哀乐、诵读丧文的声音相关。
在其他文化中,可能存在类似的与丧事相关的文书或记录的概念,但其具体词汇和形式会有所不同。
“札丧”是一个具有特定历史和文化背景的词汇,它在现代汉语中的使用非常有限。了解这样的词汇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古代文化和语言的演变。在语言学*和表达中,虽然它可能不常被使用,但了解其含义和背景可以增加我们对语言多样性和历史深度的认识。
1.
【札】
(形声。从木,札声。本义:古代用来写字的小木片)。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札,牒也。 、 《后汉书·循吏传》-皆一札十行,细书成文。 、 《汉书·郊祀志上》-卿有札书。 、 《汉书·司马相如传上》-上令尚书给笔札。 、 《史记·司马相如列传》-上许,令尚书给笔札。 、 《太平御览》-郡国诸户口黄籍,籍皆用一尺二寸札,已在官役者载名。
2.
【丧】
(会意。小篆字形,上面是“哭’,下面是“亡”。表示哭已死去的人。本义:丧失)。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喪,亡也。 、 《易·坤》。马注:“失也。”-东北丧朋。 、 《诗·大雅·皇矣》-受禄无丧。 、 《礼记·檀弓》-问丧无夫子乎。又,丧人无以为宝。 、 《国语·周语》-宣王既丧南国之师。 、 《孟子·告子上》-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 《韩非子·五蠹》-偃王行仁义而丧其国。
【组词】
丧明、 丧检、 丧履、 丧精、 丧心、 丧志、 丧律、 丧师、 丧师辱国、 丧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