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23:24:2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23:24:28
“弟男子侄”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弟弟、儿子和侄子。这个成语通常用来泛指家族中的年轻男性成员。
在文学作品中,“弟男子侄”常用来描述家族或家庭中的年轻一代,强调家族的延续和年轻成员的责任。在口语中,这个词汇可能不常用,但在讨论家族事务或继承问题时可能会被提及。在专业领域,如法律或家族企业管理中,这个词汇可能会用来指代特定的家族成员。
“弟男子侄”这个成语的词源较为直接,由“弟”、“男”、“子”、“侄”四个字组成,每个字都有明确的意义,组合起来形成一个泛指年轻男性家族成员的词汇。在历史上,这个成语的使用较为固定,没有太大的演变。
在**传统文化中,家族观念非常重要,“弟男子侄”这个词汇体现了家族传承和责任的重要性。在现代社会,随着家族观念的淡化,这个词汇的使用频率可能有所下降。
这个词汇可能让人联想到家族的温暖和责任,也可能让人感受到家族传统的压力。对于一些人来说,这个词汇可能带有积极的情感,如归属感和责任感;对于另一些人,可能带有消极的情感,如压力和束缚。
在个人生活中,这个词汇可能在与家族成员的互动中被提及,尤其是在讨论家族事务或继承问题时。例如,在家族聚会中,长辈可能会提及弟男子侄们的未来规划和责任。
在诗歌中,可以将“弟男子侄”融入对家族情感的描绘中:
家山月下,弟男子侄共话桑麻, 传承之火,在心间悄然点燃。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幅家族聚会的画面,年轻一代围绕着长辈,共同讨论家族的未来。结合音乐,可以选择一首温馨的家族主题音乐,增强这种家族情感的联想。
在其他文化中,可能没有完全对应的词汇,但类似的家族成员的概念是普遍存在的。例如,在英语中,可能会用“young male family members”来表达类似的意思。
“弟男子侄”这个词汇在汉语中具有特定的文化和社会意义,它不仅指代家族中的年轻男性成员,还承载着家族传承和责任的概念。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正确使用这个词汇有助于更好地把握汉语的文化内涵。
《元典章》有‘新附军人、弟男子侄结连恶少为害’,四字始见。
不一时,催命鬼领了几个~来到庙前。
1.
【弟】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有绳索围绕于“弋”,象竖立有杈的短木桩。绳索捆束木桩,就出现了一圈一圈的“次第”。本义:次第)。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弟,韦束之次第也。 、 《吕氏春秋·原乱》-乱必有弟。大乱五,小乱三。
2.
【男】
(会意。从田,从力。表示用力(一说指耒)在田间耕作。本义:男人,与“女”相对)。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男,丈夫也。从男从力,言男用力于田也。 、 《诗·小雅·斯干》-乃生男子。 、 《诗·大雅·思齐》-则百斯男。 、 清·邵长蘅《青门剩稿》-男女奔窜。 、 晋·陶渊明《桃花源记》-男女衣著,悉如外人。
【组词】
男事、 男夫、 男圻、 男教、 男德、 男权
3.
【子】
构词后缀。
加在动词或形容词词素后。
【组词】
胖子、 瘦子、 垫子
4.
【侄】
(侄为姪的俗字)弟兄或其他同辈男性亲属的子女。
【引证】
《说文》-姪,兄之女也。从女,至声。 、 《尔雅》-女子谓兄弟之子为姪。 、 《仪礼·丧服传》-谓吾姑者,吾谓之姪。 、 《礼记·曲礼》。疏:“姪是妻之兄女。”-大夫不名世臣姪娣。 、 《左传·襄公二十三年》-继室以其姪。 、 《左传·僖公十五年》-姪其从姑。 、 《国语·周语》。注:“女子谓昆弟之子,男女皆曰姪。”朱按,受姪称者,男女皆可通,而称人姪者,必妇人也。男子称兄弟之子曰从子。-则我皇妣大姜之姪。 、 《左传·僖公十五年》-侄其从姑。
【组词】
侄少爷、 侄儿、 侄儿子、 侄哥、 表侄;内侄;世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