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7-31 01:19:1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7-31 01:19:17
“明志”是一个汉语词汇,字面意思是明确表达自己的志向或决心。它由两个汉字组成:“明”意味着清晰、明确,“志”则指志向、意愿或决心。因此,“明志”整体上指的是清晰地表达或展示个人的目标、抱负或决心。
在文学作品中,“明志”常用于描述人物坚定不移的决心,如“他明志要成为一名伟大的科学家”。在口语中,它可能用于表达个人的职业目标或生活态度,例如“我明志要追求自己的梦想,不管遇到多少困难”。在专业领域,特别是在教育或职业规划中,“明志”可以用来指导学生或职场新人明确自己的职业方向。
同义词:立志、决心、志向、抱负
反义词:迷茫、犹豫、彷徨
“明志”作为一个复合词,其使用可以追溯到古代汉语。在古代文献中,如《左传》等,已有使用“明”和“志”的组合来表达明确志向的用法。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在现代汉语中仍然保持着其基本含义,但在使用上更加灵活和多样化。
在中国文化中,明确个人的志向被视为一种美德,与儒家思想中的“立志”和“修身”密切相关。在社会背景中,特别是在教育体系中,鼓励年轻人明志,追求个人的梦想和目标,被认为是培养未来社会栋梁的重要环节。
“明志”这个词给人一种积极向上的感觉,它激发人们追求梦想和目标的动力。它让人联想到决心、毅力和不屈不挠的精神。
在个人生活中,我曾在一次职业规划研讨会上听到一位演讲者分享他明志成为一名企业家的故事,这激励了我也要明确自己的职业目标并为之努力。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明志”:
星辰指引夜航人,
明志心灯照远方。
不畏风雨兼程路,
只为心中那片光。
视觉上,“明志”可以联想
1.
【明】
(会意。甲骨文以“日、月”发光表示明亮。小篆从月囧(jiǒng),从月,取月之光;从囧,取窗牖之明亮。本义:明亮,清晰明亮)。
同本义。与“昏暗”相对。
【引证】
《说文》-朙,照也。 、 《左传·昭公二十八年》-照临四方曰明。 、 《诗·齐风·鸡鸣》-东方明矣。 、 《国语·周语》-明,精白也。 、 《书·洪范》-视曰明。 、 《礼记·中庸》-明则著。 、 《尔雅》-明星谓之启明。 、 《诗·小雅·大东》-东有启明。 、 《荀子·天论》-在天者莫明于日月。 、 唐·李白《秋浦歌》-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 苏轼《赤壁赋》-“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 、 方苞《狱中杂记》-禁卒居中央,牖其以通明,屋极有窗以达气。 、 清·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明月斜挂。 、 唐·杜甫《春夜喜雨》-江船火独明。 、 蔡元培《图画》-明暗之掩映。
【组词】
明星、 明珠、 明明、 明丢丢、 明晃晃、 明晦、 明彩
2.
【志】
(形声。从心,士声。战国文字,从心之,之亦声。意为心愿所往。本义:志气,意愿:心之所向,未表露出来的长远而大的打算)。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志,意也。 、 《国语·晋语》-志,德义之府也。 、 《孟子》-夫志,气之帅也。 、 《毛诗序》-在心为志。 、 《春秋·说题辞》-思虑为志。 、 《荀子·解蔽》-志者,臧也。 、 《鬼谷子·阴府》-志者,欲之使也。 、 《书·舜典》-诗言志,歌永言。 、 《论语·学而》-父在观其志。 、 《史记·陈涉世家》-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 《后汉书·班超传》-小子安知壮士志哉! 、 宋·司马光《训俭示康》-又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 唐·韩愈《县斋有怀》-身将老寂寞,志欲死闲暇。
【组词】
志志诚诚、 志局、 志干、 志意、 志坚如钢;有志者事竟成;志分、 志虑、 志抱、 志尚、 志况、 志好、 志略、 志局、 志介、 志高气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