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16:50:5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16:50:57
“峣峣者易折”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高耸的东西容易折断”。这个成语用来比喻那些自视甚高、傲慢不逊的人或事物,因为缺乏谦逊和适应性,容易遭受挫折或失败。
在文学作品中,这个成语常用来警示人们不要过于自负,要保持谦逊和灵活性。在口语中,人们可能用它来批评那些自以为是、不听劝告的人。在专业领域,如管理学或心理学,这个成语可以用来讨论领导风格或个人品质对团队或个人成功的影响。
这个成语出自《左传·僖公二十五年》,原文是“峣峣者易缺,皎皎者易污”,后来简化为“峣峣者易折”,意思相近,都是强调高傲自大的人或事物容易受到损害。
在**传统文化中,谦逊被视为一种美德。这个成语反映了儒家文化中对谦逊的重视,以及对傲慢自大行为的批评。
这个成语给人以警示和反思的情感反应,提醒人们在成功和成就面前保持谦逊,避免因自满而导致的失败。
在职场中,我曾见过一个同事因为过于自负而忽视团队合作,最终导致项目失败。这让我深刻理解了“峣峣者易折”的道理。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峣峣者易折,谦谦者长存,世间万物皆如此,唯有谦逊是真金。”
想象一座高耸的山峰在风暴中折断的画面,或者听到风吹过高山时发出的呼啸声,这些都可以与“峣峣者易折”的意象相联系。
在西方文化中,类似的观念可以用“Pride goes before a fall”(骄傲必败)来表达,虽然表达方式不同,但传达的道理相似。
“峣峣者易折”这个成语深刻地揭示了谦逊的重要性,无论在个人成长还是团队合作中,保持谦逊都是避免失败的关键。这个成语在我语言学*和表达中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提醒我在任何情况下都要保持谦逊和开放的心态。
1.
【峣】
(形声。从山,尧声。本义:山险高;高)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焦峣,山高貌。 、 《汉书·扬雄传》-泰山之高不嶕峣。 、 张衡《西京赋》-表峣阙于阊阖。 、 《白虎通》-犹峣峣也,至高之貌。
【组词】
峣峥、 峣槔、 峣榭、 峣阙、 峣峣、 峣崎
2.
【峣】
(形声。从山,尧声。本义:山险高;高)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焦峣,山高貌。 、 《汉书·扬雄传》-泰山之高不嶕峣。 、 张衡《西京赋》-表峣阙于阊阖。 、 《白虎通》-犹峣峣也,至高之貌。
【组词】
峣峥、 峣槔、 峣榭、 峣阙、 峣峣、 峣崎
3.
【者】
(《说文》:“别事词也。相当于“这”)。
同本义。
【引证】
五代·王衍《醉妆词》-那边走,者边走,莫厌金杯酒。
【组词】
者回、 者般、 者流、 者番、 者里、 者个、 者边
4.
【易】
(象形。本义:蜥易)。
换,交换。
【引证】
《列子·汤问》-寒暑易节。 、 《战国策·魏策》-寡人欲以百里之地易安陵。 、 、 、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易寡人之璧。 、 《左传·哀公八年》-楚人围宋,易子而食。 、 李斯《谏逐客书》-移风易俗。 、 明·刘基《郁离子·千里马篇》-贵人过而见之,易之以百金,献诸朝。
【组词】
易筋经、 易箦、 易货、 易地、 易身
5.
【折】
(会意。甲骨文字形,右边是斧子(斤),左边是断开的“木”,意即斤砍断木。后来断木演变为“手”,意为用手拿斧弄断东西。本义:折断)。
同本义。
【引证】
《易·丰》-折其右肱。 、 《易·说卦》-兑为毁折。 、 《诗·郑风·将仲子》-无折我树杞。 、 《周礼·疡医》-折疡之祝药。 、 《仪礼·特牲礼》-设折俎。 、 《左传·哀公元年》-无折骨。 、 《韩非子·五蠹》-兔走触株,折领而死。 、 《淮南子·人间训》-堕而折期髀。 、 唐·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白草折。 、 《汉书·李广苏建传》-触柱折辕。 、 清·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折臂断足。
【组词】
骨折;兰摧玉折;折针儿、 折伐、 折首、 折脚铛、 折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