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00:36:0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00:36:01
“原隰”是一个汉语词汇,由两个字组成:“原”和“隰”。其中,“原”指的是平原或广阔的平地,而“隰”则指的是低湿的地方或沼泽地。因此,“原隰”字面意思是指平原和低湿地,通常用来描述地理环境或地貌特征。
在文学作品中,“原隰”常用来描绘自然景观,营造一种广阔而深邃的氛围。例如,古代诗词中常用“原隰”来描述边塞的荒凉或田园的宁静。在口语中,这个词汇使用较少,更多出现在书面语或专业地理文献中。
“原隰”这个词汇源自古代汉语,其使用可以追溯到《诗经》等古代文献。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汇的含义和用法基本保持稳定,但在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有所下降。
在**传统文化中,“原隰”常与农业文明和自然景观相联系,反映了古人对土地的依赖和对自然环境的敬畏。在社会背景中,这个词汇也与地理学和农业科学相关。
“原隰”这个词汇给人以广阔、宁静和自然的联想,可能引发对田园生活的向往或对自然美的欣赏。
在个人经历中,可能在与地理学相关的学*或旅行中遇到“原隰”这个词汇,用以描述特定的地理环境。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原隰之上,风轻云淡,岁月静好。”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片广阔的平原和低湿地,鸟鸣和水声交织,营造出一种宁静而生机勃勃的氛围。
在英语中,类似的词汇可能是“plain and marsh”,但“原隰”更具有汉语特有的文化韵味和地理描述的细腻性。
“原隰”这个词汇虽然在现代汉语中使用不频繁,但它承载了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和自然美的描述,对于理解*古代文学和地理学具有重要意义。在语言学和表达中,了解和运用这样的词汇可以丰富语言的表达层次和文化内涵。
1.
【原】
(会意。小篆字形。象泉水从山崖里涌出来。从厂(hǎn),象山崖石穴形。从泉。本义:水源,源泉)。
“源”的古字。水源,水流起头的地方。
【引证】
《说文》。俗字作“源”。-原,水泉本也。 、 《孟子》-原泉混混。 、 《淮南子·原道》-原流、泉浡。 、 《汉书·食货志》-犹塞川原为潢洿也。 、 唐·韩愈《原毁》-有本有原。
【组词】
原泉、 原流
2.
【隰】
(形声。阜:土山,与土地有关。本义:低湿之地)。
{同本义}。
【引证】
《说文》-隰,阪下湿也。 、 《尔雅·释地》。李注:“谓土地窊下常阻洳,名为隰也。又,可食者曰原,陂者曰阪,下者曰隰。”-下湿曰隰。 、 《公羊传·昭公元年》-上平曰原,下平曰隰。 、 《书·禹贡》-原隰底绩。 、 《周礼·大司徒》-辨其山林川泽丘陵坟衍原隰之名物。 、 《左传·襄公二十五年》。注:“隰皋,水厓下湿。”-牧隰皋。 、 《管子·形势》。注:“下泽也。”-平原之隰。 、 《淮南子·时则》-丘隰水潦。 、 《诗·邶风·简兮》-山有榛,隰有苓。 、 清·袁枚《祭妹文》-南望原隰。
【组词】
隰草、 隰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