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00:47:5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00:47:52
“夏虫不可语寒”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夏天出生的虫子无法理解冬天的寒冷。这个成语用来比喻人的见识受限于其生活环境和经验,无法理解超出其经验范围的事物。
这个成语出自《庄子·秋水》:“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原意是指夏天的虫子因为生命短暂,无法经历冬天,因此无法理解冰的存在。后来逐渐演变为比喻人的见识受限于其生活经验。
在*文化中,这个成语强调了经验和环境对人的认知的影响。它提醒人们要开阔视野,不断学,以避免成为“夏虫”。
这个成语给人一种无奈和悲哀的感觉,因为它揭示了人的局限性。它也激励人们要不断探索和学*,以拓宽自己的视野。
在日常生活中,我曾用这个成语来形容一个只关注眼前利益,不考虑长远发展的人。这帮助我更准确地表达了对这种行为的不认同。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夏虫不可语寒,井蛙难言海阔。愿你我皆非此辈,心怀天下,眼界无涯。”
想象一个夏天的虫子在温暖的阳光下欢快地跳跃,而背景音乐是轻快的夏日旋律。然后画面切换到冬天的寒冷景象,音乐转为低沉的冬日风声,形成强烈的对比。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You can't teach an old dog new tricks”,虽然意思相近,但强调的是年龄和*惯的限制,而不是环境和经验的限制。
“夏虫不可语寒”这个成语深刻地揭示了人的认知局限性,提醒我们要不断学和探索。在语言学和表达中,它是一个有力的工具,可以帮助我们更准确地表达对局限性和无知的看法。
夫井鱼不可与语大,拘于隘也;夏虫不可与语寒,笃于时也。
真是~,说得再多,你也没见过
1.
【夏】
(会意。据小篆字形,从页,从臼,从攵。页(xié),人头。臼(jù),两手,攵(suī),两足。合起来象人形。本义:古代汉民族自称)。
同本义。也称华夏、诸夏。
【引证】
《说文》。朱骏声曰:“就全地言之,中国在西北一小隅。故陈公子少西字夏,郑公孙夏字西。”-夏,中国之人也。
2.
【虫】
“虺”的本字。毒蛇名。
【引证】
《山海经·南山经》-猨翼之山多蝮虫。
【组词】
蝮虫
3.
【不】
(象形。甲骨文字形,上面象花蒂的子房,下面象花蕊下垂形。①本义:萼足。《诗·小雅·常棣》:“常棣之花,鄂不韡(wěi)。”郑笺:“承华者曰鄂。”②副词。不。《荀子》:“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用在动词、形容词或个别副词前,表示否定。
【引证】
《韩非子·喻老》-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 《战国策·赵策》-老妇不闻也。 、 唐·杜甫《兵车行》-被驱不异犬与鸡。 、 明·魏禧《大铁椎传》-后遂不复至。
【组词】
不会、 不大、 不一定、 不古、 不勾、 不才、 不才之事
4. 【可】
5.
【语】
告诉,使知道。
【引证】
《左传·隐公元年》-公语之故,且告之悔。 、 《论语·阳货》-吾语女。 、 《三国志·方使传》-若引其许,若至,语人。 、 晋·干宝《搜神记》-夫语妻曰:“为王作剑,三年乃成…往必杀我。” 、 清·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贫者语于富者曰…
【组词】
语言、 语其友;不以语人
6.
【寒】
(会意。金文外面是“宀”(mián),即房屋;中间是“人”;人的左右两边是四个“草”,表示很多;下面两横表示“冰”。寒冷是一种感觉,人们虽能感觉到,但是却看不见。于是古人就采用上述四个形体来创造这个字,人踡曲在室内,以草避寒,表示天气很冷。本义:冷,寒冷)。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寒,冻也。 、 《列子·汤问》注-凉是冷之始,寒是冷之极。 、 《易·说卦》-乾为寒。 、 《左传·哀公十二年》-若不可寻也,亦可寒也。 、 《左传·昭公四年》-以享司寒。 、 《吕氏春秋·有始》-北方曰寒风。 、 《论语·子罕》-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 《庄子·德充符》-饥渴寒暑,是事之变。 、 《乐府诗集·木兰诗》-寒光照铁衣。 、 唐·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 、 唐·柳宗元《至小丘西小石潭记》-凄神寒骨。 、 唐·白居易《卖炭翁》-心忧炭贱愿天寒。
【组词】
寒肃、 寒悄、 寒衾、 寒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