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20:47:4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20:47:48
毛公鼎:毛公鼎是**古代青铜器中的一种,属于西周晚期的青铜礼器,以其铭文著称。毛公鼎的铭文长达497字,是迄今为止发现的铭文最长的青铜器之一,具有极高的历史和考古价值。
在文学和学术领域,毛公鼎常被用作古代文化和历史的象征。在口语中,提及毛公鼎可能更多地是为了讨论其历史意义或考古发现。在专业领域,如考古学、历史学,毛公鼎是研究西周社会结构、政治制度和文字发展的重要实物。
同义词:青铜器、古文物、历史遗迹 反义词:现代工艺品、当代艺术品
毛公鼎的名称来源于其铭文中的“毛公”二字,指的是制造或拥有此鼎的人物。随着时间的推移,毛公鼎成为了特定历史时期的代表性文物,其名称和意义在学术界得到了广泛认可和传承。
毛公鼎在**文化中象征着古代文明的辉煌和历史的深远。它不仅是考古学和历史学研究的重要对象,也是国家文化遗产的象征,体现了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
提及毛公鼎,可能会让人联想到古代的辉煌、智慧和工艺的精湛。它激发了对古代文明的好奇和对历史的尊重,同时也可能引发对文化遗产保护的思考。
在参观历史博物馆时,我曾亲眼目睹毛公鼎的展示,其精美的工艺和丰富的铭文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我对古代**的文化和技术有了更深的理解。
在创作一首关于历史的诗歌时,我可以这样使用毛公鼎:
在时光的长河中,毛公鼎静静矗立, 铭文诉说着古老的秘密, 青铜的光辉,映照着千年的智慧, 历史的篇章,在此刻缓缓展开。
想象毛公鼎的图像,可能会联想到沉稳的青铜色、复杂的纹饰和铭文。听觉上,可能会想象到古代铸造青铜器的声音,或是解读铭文时的沉思。
在其他文化中,类似的古代文物如埃及的法老雕像、希腊的帕台农神庙等,都具有类似的历史和文化价值,它们都是各自文明的历史见证。
毛公鼎作为一个历史词汇,不仅代表了一个具体的文物,更象征了中华文明的深厚底蕴。在语言学*和表达中,了解和运用这样的词汇,能够丰富我们的文化视野,增强对历史的理解和尊重。
1.
【毛】
(象形。金文字形。“毛”是汉字的一个部首,从“毛”的字多与皮毛有关。本义:眉毛、头发、兽毛)。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毛,眉发之属及兽毛也。 、 《礼记·檀弓》。注:“二毛,鬓发斑白。”-不获二毛。 、 《周礼·司仪》-王燕则诸侯毛。 、 《素问·欬论》-皮毛者,肺之合也。 、 《周礼·大司徒》-其动物宜毛物。 、 《周礼·校人》-毛马而颁之。 、 《诗·小雅·信南山》-以启其毛。 、 《左传·僖公十四年》-皮之不存,毛将焉傅? 、 《韩非子·五蠹》-胚不生毛。 、 《汉书·李广苏建传》-与旃毛并咽。 、 唐·李朝威《柳毅传》-大小毛角。 、 《资治通鉴·唐纪》-矢如猬毛。 、 贺知章《回乡偶书》-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组词】
毛女、 毛连、 刚毛、 毫毛、 毛笔、 毛羽、 毛戴、 毛脉、 毛悚、 毛蓬蓬、 毛楂楂、 毛发不爽、 毛耸
2.
【公】
(会意。小篆字形,上面是“八”,表示相背,下面是“厶”(“私”的本字)。合起来表示“与私相背”,即“公正无私”的意思。本义:公正,无私)。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公,平分也。 、 《韩非子·五蠹》-背厶谓之公,或说,分其厶以与人为公。 、 《春秋·元命苞》-公之为言公正无私也。 、 《贾子·道术》-兼覆无私谓之公。 、 、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
【组词】
公气、 公素、 公洁、 公慎、 公诚
3.
【鼎】
(象形。甲骨文字形,上面的部分象鼎的左右耳及鼎腹,下面象鼎足。本义:古代烹煮用的器物)。
同本义 。盛行于商、周。用于煮盛物品,或置于宗庙作铭功记绩的礼器。统治者亦用作烹人的刑具。
【引证】
《说文》-鼎,三足两耳,和五味之宝器也。
【组词】
鼎峙、 鼎铉、 鼎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