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9 01:54:2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9 01:54:25
词汇“名闻”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基本定义和语境分析如下:
“名闻”字面意思是指名声传播开来,广为人知。它通常用来描述某人或某事物的声誉、名声被广泛知晓的情况。
“名闻”一词源于古代汉语,其中“名”指名声、名望,“闻”指听闻、传播。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的用法和含义基本保持稳定。
在**文化中,“名闻”常常与个人的成就和社会地位联系在一起,是社会评价和认可的一种体现。
“名闻”这个词给人以积极正面的情感反应,通常与成功、认可和尊敬相关联。
在个人经历中,可能会遇到某位老师或专家因其专业知识而名闻遐迩,这种名声往往能够激励人们学*和模仿。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春风拂过,花开名闻,芬芳四溢,远近皆知。”
想象一幅画面:一位艺术家在画布上挥洒色彩,其作品最终名闻世界,这种视觉联想可以与激动人心的音乐相结合,增强情感体验。
在英语中,“名闻”可以对应为“well-known”或“famous”,虽然表达方式不同,但都指向了名声的广泛传播。
“名闻”这个词在汉语中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和社会意义,它不仅是描述名声的词汇,也是对个人或事物成就的一种认可。在学*语言和表达时,理解和正确使用“名闻”能够丰富我们的词汇选择,提升表达的准确性和丰富性。
1.
【名】
(会意。甲骨文字形。从口夕。本义:自己报出姓名;起名字)。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名,自命也。 、 《礼记·祭法》-黄帝正名百物。 、 《孟子》-名之曰幽厉。 、 《庄子·天运》-名公器也。 、 《乐府诗集》-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 、 宋·王安石《游褒禅山记》-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 宋·欧阳修《醉翁亭记》-名之者谁。 、 《聊斋志异·促织》-自名“蟹壳青”。
【组词】
名品
2.
【闻】
(形声。从耳,门声。本义:听到)。
同本义。
【引证】
《说文》-闻,知声也。 、 《墨子经上》-闻耳之聪也。 、 《礼记·大学》-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 、 屈原《九歌·湘夫人》-闻佳人兮召予。 、 《史记·项羽本纪》-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 、 《后汉书·列女传》-妾闻志士不饮盗泉之水。 、 《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闻屏障中。 、 白居易《琵琶行(并序)》-闻舟中夜弹琵琶者,听其音,铮铮然有京都声。
【组词】
闻声不食、 闻所不闻、 闻风响应、 闻雷失箸、 闻鸡起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