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00:29:2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00:29:20
“乡巴佬儿”是一个汉语词汇,字面意思指的是来自乡村、缺乏城市生活经验的人。这个词汇通常带有贬义,暗示这个人可能显得土气、无知或不合时宜。
在文学作品中,“乡巴佬儿”可能被用来描绘一个角色,强调其与城市环境的格格不入,或者作为一种社会阶层的讽刺。在口语中,这个词汇可能被用来嘲笑或贬低某人的生活方式或知识水平。在专业领域,这个词汇可能不太常见,除非是在讨论社会学或文化差异的上下文中。
这些同义词和反义词在语义上与“乡巴佬儿”有相似之处,但每个词汇都有其独特的语境和情感色彩。
“乡巴佬儿”这个词汇的词源可能与**的城乡差异有关,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这个词汇的使用频率可能有所变化。它反映了社会对乡村居民的一种刻板印象。
在**,城乡差异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这个词汇的使用反映了城市居民对乡村居民的一种偏见,同时也揭示了社会阶层和文化差异的问题。
这个词汇通常带有一种轻蔑或嘲笑的情感色彩,可能会让人联想到落后、无知和不合群的形象。
在日常生活中,我尽量避免使用这个词汇,因为它带有贬义,可能会伤害到他人的感情。相反,我更倾向于使用中性或积极的词汇来描述不同背景的人。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
乡巴佬儿,乡巴佬儿, 你的脚步在城市中迷失, 你的眼神在霓虹灯下闪烁, 乡巴佬儿,乡巴佬儿, 你的故事在钢筋水泥中被遗忘。
这个词汇可能会让人联想到乡村的宁静景象,与城市的喧嚣形成对比。视觉上,可能是田野、农舍和简朴的服饰;听觉上,可能是鸟鸣、风声和乡村音乐。
在英语中,类似的词汇可能是“country bumpkin”或“hillbilly”,它们也带有贬义,用来形容来自乡村、缺乏城市生活经验的人。
“乡巴佬儿”这个词汇反映了社会对乡村居民的一种刻板印象,它提醒我们在语言使用中要注意避免歧视和偏见。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词汇的情感色彩和社会背景是非常重要的。
1.
【乡】
(会意。据甲骨文,像二人对食形。“‘鄉’和‘饗’原本是一字…整个字像两个人相向对坐,共食一簋的情状。本义是用酒食款待别人,是“饗”的古字)。
“乡”假借为行政区域名。
【引证】
《说文》-乡,国离邑民所封乡也。啬夫别治封圻之内六乡六卿治之。 、 《周礼·大司徒》。注:“万二千五百家。”-五州为乡。 、 《广雅》-十邑为乡,是三千六百家为一乡。 、 《礼记·王制》-习乡尚齿。 、 《庄子·逍遥游》-行比一乡。 、 《左传·庄公十年》-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2.
【巴】
(象形。小篆象蛇形。本义:大蛇)。
古代传说中的一种大蛇。
【引证】
《说文》-巴,巴虫也,或曰食象蛇。 、 《山海经·海内南经》。注:“说者云,长千寻。”-巴蛇食象,三岁而出其骨。 、 《山海经·海内经》。注:“即巴蛇也。”-朱卷之国,有黑蛇青象,食象。
3.
【佬】
粤人称男子为佬。多含轻视意
【组词】
船家佬、 阔佬、 打鼓佬、 美国佬、 佬佬
4.
【儿】
(象形。甲骨文字形,下面是“人”字,上面象小儿张口哭笑。“儿”是汉字部首之一,从“儿”的字大都与“人”有关。本义:幼儿。古时男称儿,女称婴,后来孩童都称儿)。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儿,孺子也。 、 《老子》第九章-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 、 《史记·循吏列传》-老人儿啼。 、 《苍颉篇》-男曰儿,女曰婴。 、 《列子·汤问》-见两小儿辩斗。
【组词】
儿女子、 儿剧、 儿话、 儿撬、 儿拜、 儿啼、 儿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