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13:36:0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13:36:06
牙音:在语音学中,牙音是指发音时舌尖或舌叶靠近或接触上齿的辅音。牙音包括清齿音(如/s/)和浊齿音(如/z/)等。
文学:在文学作品中,牙音的使用可以增强语言的节奏感和音韵美,例如在诗歌中通过重复牙音来营造特定的氛围。 口语:在日常口语中,牙音是常见的辅音类型,如英语中的“think”(/θɪŋk/)和“this”(/ðɪs/)。 专业领域:在语音学和语言学专业领域,牙音是研究语音发音机制和音系学的重要内容。
同义词:齿音(指发音位置相近的辅音) 反义词:非齿音(指发音位置不靠近牙齿的辅音,如唇音、舌根音等)
词源:牙音的概念源自对语音发音位置的分类,随着语音学的发展,对牙音的定义和分类也逐渐精细化。 演变:在不同语言中,牙音的具体实现和分类可能有所不同,但基本概念保持一致。
在不同语言和文化中,牙音的使用频率和重要性可能不同。例如,在某些语言中,牙音可能是区分词义的关键因素。
牙音通常给人以清晰、尖锐的感觉,有时也与精细、专业的形象相关联。
在学习和教授外语时,正确发音牙音是提高语言流利度和准确性的关键。
诗歌:
在清晨的微光中,
思绪如细丝,
穿过齿间的缝隙,
编织成梦的网。
视觉:牙音可能让人联想到齿轮的精细啮合,或是细丝的纤细。 听觉:牙音的发音过程可能让人联想到细微的摩擦声。
在不同语言中,牙音的发音方式和使用频率可能有所不同。例如,英语中的/θ/和/ð/在某些语言中并不存在。
牙音作为语音学中的一个基本概念,对于语言学习和发音准确性至关重要。了解牙音的定义、发音机制和在不同语言中的应用,有助于提高语言表达的精确度和丰富性。
1.
【牙】
(象形。金文字形,象上下牙齿交错形。“牙”是汉字的一个部首。本义:槽牙)。
大牙,臼齿。古时,当唇者称齿,在辅车之后者称牙。
【引证】
《说文》-牙,牡齿也。象上下相错之形。 、 《左传·隐公五年》。疏:“颔上大齿谓之牙。”-皮草齿牙。 、 《诗·召南·行露》-谁谓鼠无牙?何以穿我墉?
【组词】
牙祭、 牙疼咒
2.
【音】
(指事。从言含一。甲骨文“言、音”互用,金文、小篆在“言中加一横,表示所发之音。本义:声音)。
同本义。
【引证】
《说文》-音,声也。生于心,有节于外。谓之音。 、 《白虎通·礼乐》-八音。一说笙、祝、鼓、箫、琴、埙、钟、磬也。 、 《礼记·乐记》-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声成文,谓之音。 、 《左传·昭公二十一年》-夫音,乐之舆也。 、 《庄子》-鸡狗之音相闻。 、 宋·苏轼《石钟山记》-北音清越。 、 清·姚鼐《登泰山记》-鸟兽音迹。
【组词】
音颡、 音强、 音制、 音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