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05:13:5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05:13:50
词汇“两利俱存”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指两种利益或好处同时存在,相互不冲突,可以并存。这个成语强调的是在某些情况下,不同的利益或好处可以同时获得,而不是相互排斥或必须牺牲其中之一。
“两利俱存”通常用来描述一种理想的状态,即在某个决策或选择中,可以同时获得两种或多种利益,而不需要做出牺牲或妥协。这种状态在商业、政治、个人生活等多个领域都有应用。
“两利俱存”这个成语的词源较为现代,主要是在20世纪中后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对利益关系的深入理解而逐渐流行起来。它反映了人们对利益关系的积极态度和追求。
在**传统文化中,强调“和为贵”和“中庸之道”,“两利俱存”体现了这种和谐共存的理念。在现代社会,这个成语也常被用来倡导合作共赢的商业伦理和社会价值观。
这个成语给人带来积极、乐观的情感反应,联想到的是智慧、策略和和谐共存的美好愿景。它鼓励人们在面对冲突和选择时,寻求最佳的平衡点。
在个人生活中,我曾遇到过需要在家庭和工作之间找到平衡的情况。通过合理安排时间和优先级,我实现了两利俱存,既保证了家庭生活的和谐,又没有耽误工作的发展。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
在纷繁的世界里,
智慧的光芒闪烁,
两利俱存的艺术,
绘出和谐的画卷。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幅画面,其中两个人或两个群体在和谐地合作,共同享受成果。结合音乐,可以选择一首旋律和谐、节奏平稳的乐曲,来表达这种共存的美好状态。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win-win situation”或“mutual benefit”,它们都强调了双方或多方都能从中获益的情况。
“两利俱存”这个成语在我语言学和表达中具有重要性,它不仅丰富了我的词汇量,还帮助我在面对复杂情况时,能够更加理性地思考和决策。通过学和应用这个成语,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如何在不同利益之间找到平衡点,实现和谐共存。
诚能听臣之计,莫若两利而俱存之。
泇开于梗漕之日,固不可因泇而废黄;漕于於泇成之后,亦不可因黄而废泇。~,庶几缓急可赖。
1.
【两】
(会意。从一,兩平分。兩亦声。本义:二十四铢为一两)。
同本义 16两为1斤。今市制折合国际单位制0。05千克,十钱一两,十两一斤。
【引证】
《说文》-两,二十四铢为一两。 、 《汉书·律历志上》-衡权…本起于黄钟之重。一龠容千二百黍,重十二铢,两之为两,二十四铢为两,十六两为斤。…两者,两黄钟律之重也。
2.
【利】
(会意。从刀,从禾。表示以刀断禾的意思。本义:刀剑锋利,刀口快)。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利铦也。 、 《易·系辞》-其利断金。 、 《老子》-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 《荀子·劝学》-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 《孟子·公孙丑下》-兵革非不坚利也。
3.
【俱】
(形声。从人,具声。本义:走在一起,在一起)。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俱,皆也。 、 《战国策·齐策》。注:“偕也。”-而仪与之俱。 、 《庄子·天运》-道可载而与之俱也。 、 《史记·魏公子列传》-臣客屠者朱亥可与俱。 、 《汉书·李广苏建传》-百余人俱。 、 、 《世说新语·自新》-处与之俱。 、 清·袁枚《黄生借书说》-使与书俱。
4.
【存】
(形声。本义:生存;存在)。
同本义。
【引证】
《尔雅》。注:“存即在。”-存,存在也。 、 《公羊传·隐公三年》-有天子存。 、 《孟子·告子上》-虽存乎人者。 、 《孟子·离娄下》-以其存心也。 、 《吕氏春秋·应同》-召寇则无以存矣。 、 《列子·汤问》-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 柳宗元《捕蛇者说》-而吾以捕蛇独存。
【组词】
存济、 存殁
1. 【两害取其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