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23:57:2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23:57:28
“不以为耻”字面意思是指不感到羞耻或不认为某事是可耻的。这个词汇通常用来描述一个人对某些行为或情况缺乏羞耻感,或者对社会普遍认为的不当行为持无所谓的态度。
在文学中,“不以为耻”可能用来描绘一个角色的道德沦丧或对社会规范的漠视。在口语中,这个词汇可能用来批评某人的行为,表达对其缺乏道德感的不满。在专业领域,如心理学或社会学,这个词汇可能用来讨论道德发展或社会规范的影响。
“不以为耻”这个词汇在中文中的使用历史悠久,其结构和意义在古代汉语中就已经形成。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语言的演变,这个词汇的用法和含义也在不断变化,但其核心意义——缺乏羞耻感——始终保持不变。
在**传统文化中,“知耻”被视为重要的道德品质。因此,“不以为耻”在社会中通常被视为负面评价,用来批评那些违背社会道德和规范的行为。
这个词汇通常带有一种负面情感,让人联想到道德沦丧、缺乏责任感和社会规范的漠视。它可能引发人们对不公正和不道德行为的愤怒和不满。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能会遇到一些人或情况,他们表现出“不以为耻”的态度,比如在公共场合大声喧哗或随意丢弃垃圾。这些行为可能会引起我们的不满和批评。
在诗歌中,可以将“不以为耻”融入对社会现象的批判:
世风日下人心变, 不以为耻反为荣。 道德沦丧何日醒, 社会和谐梦难成。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个公然违反社会规范的人,面带得意的笑容,周围的人投以鄙视的目光。在音乐中,可以选择一些节奏强烈、旋律激昂的曲目,来表达对“不以为耻”行为的愤怒和批判。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shameless”或“without shame”,它们在意义和用法上与“不以为耻”相似,都强调了缺乏羞耻感。
“不以为耻”这个词汇在语言学和表达中具有重要意义,它不仅帮助我们理解和评价他人的行为,也提醒我们保持道德感和责任感。通过对这个词汇的深入学,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应对社会中的不道德行为。
今墨劓不以为耻,斯民所以乱多治少也。
对于自己的历史一点不懂,或懂得甚少,~,反以为荣。
1.
【不】
(象形。甲骨文字形,上面象花蒂的子房,下面象花蕊下垂形。①本义:萼足。《诗·小雅·常棣》:“常棣之花,鄂不韡(wěi)。”郑笺:“承华者曰鄂。”②副词。不。《荀子》:“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用在动词、形容词或个别副词前,表示否定。
【引证】
《韩非子·喻老》-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 《战国策·赵策》-老妇不闻也。 、 唐·杜甫《兵车行》-被驱不异犬与鸡。 、 明·魏禧《大铁椎传》-后遂不复至。
【组词】
不会、 不大、 不一定、 不古、 不勾、 不才、 不才之事
2.
【以】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金文字形,象人。本义:用)。
同本义。有一部分现已弱化成了介词。
【引证】
《说文》-以,用也。 、 《小尔雅》-以,用也。 、 《左传·僖公二十六年》-凡师能左右之曰以。 、 《左传·定公十年》-封疆社稷是以。 、 蔡元培《图画》-纯以形式。 、 《论语》-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组词】
以手代足、 以疏间亲、 以耳为目、 以指测河
3.
【为】
(爲字的本义是母猴。象形。按字,从爪,下象形。古文象两母猴相对形)。
帮助;佑助。
【引证】
《诗·大雅·凫鷖》-福禄来为。
【组词】
为虎添
4.
【耻】
(形声。从心,耳声。本义:耻辱,可耻的事情)。
同本义(因声誉受损害而至的内心羞愧)。
【引证】
《说文》-耻,辱也。 、 《谷梁传·襄公二十九年》-君不使无耻。 、 《论语》-行己有耻。 、 《吕氏春秋·顺民》-越王苦会稽之耻。 、 《国语·越语上》-而患其志行之少耻也。 、 宋·刘开《问说》-后世且行之而不知以为耻者多矣。
【组词】
无耻(不顾(知)羞耻、 羞耻、 耻心
1. 【不以为耻反而引以为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