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13:25:2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13:25:29
词汇“比俗”在中文中并不常见,经过查询,它可能是一个较为生僻或不常用的词汇。根据字面意思,“比”可以理解为比较、对比,而“俗”通常指世俗、通俗或习俗。因此,“比俗”可能指的是比较或对比世俗的事物或习俗。
“比俗”的字面意思可能是对比或比较世俗的事物或习俗。
由于“比俗”是一个较为生僻的词汇,它在不同语境下的使用可能较为有限。在文学作品中,可能会用来描述对世俗观念的批判或对比。在口语中,可能不太常用,除非在特定的讨论或辩论中。
由于“比俗”是一个较为生僻的词汇,其词源和历史演变可能不太明确。它可能是由“比”和“俗”两个字组合而成,用来表达特定的比较或对比意义。
在特定的文化或社会背景中,“比俗”可能被用来批判或反思世俗观念,强调对传统的尊重或对现代社会的批判。
“比俗”可能带有一种批判或反思的情感,让人联想到对世俗观念的挑战或对传统的坚守。
由于“比俗”是一个较为生僻的词汇,我在生活中很少遇到与它相关的经历或故事。
在诗歌中,可以使用“比俗”来表达对现代社会的批判:
在这喧嚣的都市,
我以“比俗”之眼,
看透了浮华的表象,
寻觅着内心的宁静。
由于“比俗”是一个较为抽象的词汇,它可能带来的视觉和听觉联想较为有限。可以想象一幅画,画中对比了传统与现代的元素,以此来体现“比俗”的概念。
由于“比俗”是一个较为生僻的词汇,它在不同语言或文化中的对应词汇可能不太明确。在其他语言中,可能需要找到类似的表达来体现对比世俗观念的意义。
“比俗”作为一个较为生僻的词汇,它的使用可能较为有限,但在特定的语境中,它可以用来表达对世俗观念的批判或对比。在语言学习和表达中,了解这样的词汇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语言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1.
【比】
(会意。从二匕,匕亦声。甲骨文字形,象两人步调一致,比肩而行。它与“从”字同形,只是方向相反。《说文》:“二人为从,反从为比。”本义:并列;并排)。
同本义。
【引证】
《诗·小雅·六月》-比物四骊。 、 《尔雅·释鸟》-南方有比翼鸟焉,不比不飞,其名谓之鹣鹣。 、 《史记·天官书》-危东六星,两两相比曰司空。 、 《周礼·世妇》。注:“次也。”-比其具。 、 《周礼·田仆》-及献比禽。 、 《孟子·滕文公上》-子比而同之,是乱天下也。 、 《战国策·燕策》-比诸侯之列,给贡职如郡县。 、 《聊斋志异·促织》-纳比笼中。
【组词】
比肩、 比物、 比集、 比缀
2.
【俗】
(形声。从人,谷(gǔ)声。习俗是人的行为,所以从人。本义:风俗)。
同本义(长期形成的礼节、习惯)。
【引证】
《说文》-俗,习也。 、 《周礼·大司徒》-六曰以俗教安。 、 《礼记·曲礼》-入国而问俗。 、 《淮南子·泛论》-循俗未足多也。 、 《吕氏春秋·情欲》。注:“凡君也。”-俗主亏情。 、 《荀子·乐论》-移风易俗,天下皆宁。 、 宋·司马光《训俭示康》-亦不敢服垢弊以矫俗干名,但顺吾性而已。 、 汉·贾谊《论积贮疏》-淫侈之俗日日以长,是天下之贼也。
【组词】
风俗、 习俗、 民俗、 俗忌、 俗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