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05:59:5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05:59:53
嘲笑:指用轻蔑、讽刺的言语或态度讥讽、挖苦他人,通常带有贬低和侮辱的意味。
嘲笑的词源较为直接,源自古代汉语中的“嘲”和“笑”,随着语言的发展,逐渐形成了现代汉语中的“嘲笑”一词。
在不同的文化和社会背景中,嘲笑的接受度和表现形式各异。在一些文化中,嘲笑可能被视为一种社交技巧,而在其他文化中,则可能被视为不礼貌甚至侮辱性的行为。
嘲笑通常带有一种负面的情感反应,如尴尬、愤怒或自卑。它可能引发对被嘲笑者的同情,或是对嘲笑者的厌恶。
在个人经历中,嘲笑可能是一次不愉快的社交经历,也可能是一次深刻的自我反思的契机。例如,在学校中被同学嘲笑可能会促使一个人更加努力地提升自己。
在诗歌中,嘲笑可以被用来表达对社会不公的批判:
“在嘲笑的声浪中, 我听见正义的呼唤, 在讽刺的目光下, 我看见希望的光芒。”
嘲笑可能让人联想到一群人围在一起,发出刺耳的笑声,或是电影中反派角色阴险的笑容。
在英语中,“嘲笑”可以对应为“mock”或“ridicule”,它们在语义和用法上与汉语中的“嘲笑”相似,但在某些文化背景下,这些词汇的接受度和使用频率可能有所不同。
嘲笑是一个复杂的词汇,它不仅涉及语言的表达,还涉及情感、文化和社会行为。在语言学习和表达中,理解嘲笑的多种含义和用法,有助于更准确地传达思想和情感,同时避免不必要的误解和冲突。
1.
【嘲】
勾引。
【引证】
《金瓶梅》-妇人在家,别无事干,一日三餐吃了饭,打扮光鲜,只在门前帘儿下站着,常把眉目嘲人,双睛传意。
【组词】
嘲汉子的班头、 嘲惹
2.
【笑】
(会意。从竹,从夭。杨承庆曰,“竹得风其体夭屈,如人之笑”。字或从竹,从夭。本义:因喜悦开颜或出声)。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杨承庆曰:“竹得风,其体夭屈,如人之笑也。李阳冰刊定说文从之。”-笑,喜也。 、 《字林》。朱骏声曰:“此字古皆从犬,本义犬狎人声也。从犬,箾省声。”-竹为乐器,君子乐然后笑也。 、 《易·萃》-一握为笑。 、 《诗·卫风·氓》-载笑载言。 、 、 《列子·汤问》-两小儿笑曰。 、 《论语·宪问》-乐然后笑,人不厌其笑。 、 《聊斋志异·狼三则》-止增笑耳。 、 《列子·汤问》-笑而止之。 、 清·周容《芋老人传》-笑而不顾。
【组词】
笑唏唏、 笑咍咍、 笑浪、 笑面夜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