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18:51:3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18:51:36
犯罪:指违反法律规定,对社会秩序和他人权益造成损害的行为。犯罪行为通常由国家法律明文规定,并受到法律的制裁。
犯罪一词源自拉丁语“crimen”,意为“指控、罪行”。随着法律体系的发展,犯罪的概念逐渐细化,涵盖了更多类型的违法行为。
在不同的文化和社会中,犯罪的概念和认知有所不同。例如,某些行为在某些文化中可能被视为犯罪,而在其他文化中则不然。犯罪问题常常与社会不平等、经济状况和教育水平等因素相关。
犯罪一词往往带有负面情感,如恐惧、厌恶和不安。它可能让人联想到暴力、不公和法律的缺失。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能会通过新闻、电影或亲身经历接触到犯罪这一概念。例如,社区的安全状况可能会影响我们对犯罪的认知和态度。
在诗歌中,犯罪可以被用来象征人性的黑暗面或社会的矛盾:
在夜的深渊里,犯罪悄然绽放, 如同黑暗中的花朵,散发着诱惑的芬芳。
犯罪可能让人联想到警笛声、监狱的铁窗或法庭的庄严。视觉上,可能会想到犯罪现场的黄色警戒线或犯罪嫌疑人的通缉海报。
在不同语言中,犯罪的概念和词汇有所不同。例如,英语中的“crime”和西班牙语中的“crimen”都源自拉丁语,但各自的文化背景赋予了它们不同的细微含义。
犯罪是一个复杂的概念,涉及法律、社会、文化和个人情感等多个层面。了解和分析犯罪这一词汇,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理解法律和社会的运作,以及如何在个人和集体层面应对犯罪问题。
1.
【犯】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按,字本言犬犯人。转注为凡干陵违逆之称。-犯,侵也。 、 《世说新语·自新》-軓又义兴水中有蛟,山中有白额虎,并皆暴犯百姓。
【组词】
人不犯我,我不犯人;犯界、 犯境
触犯,冒犯。
【引证】
诸葛亮《出师表》-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 、 《三国演义》-原来杨修为人恃才放旷,数犯曹操之忌。
【组词】
犯忌讳;犯阙、 犯颜、 犯鳞、 犯众
2.
【罪】
(会意。从辛,从自,言罪人蹙鼻苦辛之忧,自亦声。本义:作恶或犯法的行为)。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秦以辠似皇字,改用罪。-辠,犯法也。 、 《尔雅》-辜辟戾辠也。经传皆以罪为之。 、 《诗·小雅·小明》-畏此罪罟。 、 《易·解卦象下传》-君子以赦过宥罪。 、 《荀子·王制》-无功不赏,无罪不罚。 、 《国语·晋语》-离桓之罪。 、 《史记·陈涉世家》-或闻无罪。 、 《汉书》-恶不忍闻,罪不容诛。 、 诸葛亮《出师表》-治臣之罪。 、 宋·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某知罪矣。
【组词】
罪首、 罪失、 罪眚、 罪瑕、 罪祸、 罪累、 罪悔、 罪殃、 罪辜、 罪衅、 罪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