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00:25:4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00:25:48
“向平愿了”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向着平和的愿望实现了”。这个成语通常用来形容一个人的心愿或愿望得到了满足,特别是那些追求和平、安宁或和谐的愿望。
在文学作品中,“向平愿了”可以用来描述主人公经过一系列努力后,终于实现了内心的平和与安宁。在口语中,这个成语可能不常直接使用,但类似的表达如“心愿达成”或“愿望实现”更为常见。在专业领域,如心理学或社会学,这个词汇可能用来描述个体或社会达到一种平衡状态。
“向平愿了”这个成语的词源较为模糊,但它反映了**人对和平与安宁的普遍追求。在历史演变中,这个成语可能受到了儒家思想中对和谐社会的追求的影响。
在**文化中,和平与和谐一直被视为重要的社会价值。因此,“向平愿了”这个成语在描述个人或社会达到一种理想状态时,具有积极的文化和社会意义。
这个词汇给我带来一种温暖和满足的情感反应。它让我联想到一个人经过努力后,终于达到了内心的平和与满足。
在我的生活中,我曾经目睹一个朋友在经历了职业和家庭的挑战后,最终实现了他的向平愿了,这让我深刻体会到这个成语的力量。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岁月如歌,向平愿了,心湖静谧,波澜不惊。”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幅宁静的湖面,周围是和谐的自然景观。音乐方面,可以选择一首轻柔的钢琴曲,传达出平和与满足的情感。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peace of mind achieved”或“at peace with oneself”,它们传达了类似的平和与满足的情感。
“向平愿了”这个成语不仅是一个表达愿望实现的词汇,它还承载着对和平与和谐的深刻追求。在我的语言学*和表达中,它提醒我要珍惜并追求内心的平和与满足。
建武中,男女嫁既毕,敕断家事勿相关,当如我死也。于是遂肆意与同好北海禽庆俱游五岳名山,竟不知所终。
东汉光武帝建武年间,隐士向长(字子平,河内朝歌人)一生有才学,就是不愿做官,他抚养几个儿女长大成人,并帮他们成家后,自己同家人告别,同友人北海禽庆遍游五岳名山,最后客死他乡,不知所终
1.
【向】
(象形。从宀(mián),从口。“宀”表示房屋,甲骨文中像屋墙,有窗户之形。本义:朝北开的窗户)。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古宫室北墉,无户牖,民间或有之,命之曰向。-向,北出牖也。 、 《诗·豳风·七月》-穹窒熏鼠,塞向墐户。
2.
【平】
(指事。小篆字形, 从于, 从八。“于”是气受阻碍而能越过的意思, “八”是分的意思, 气越过而能分散, 语气自然平和舒顺。本义: 语气平和舒顺)。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平,语平舒也。 、 《诗·小雅·伐木》-终和且平。 、 《素问·调经论》-神气乃平。
【组词】
平典、 平度、 平气、 平远、 平愉、 平睦
3.
【愿】
(形声。从页(xié),原声。古时“愿、願”各有本义。“愿”义为谨慎,“願”义为“大头”) 谨慎;老实,质朴。
【引证】
《说文》-愿,谨也。 、 《周书·谥法》-思厚不爽曰愿。 、 《韩非子·诡使》-无利于上谓之愿。 、 《书·皋谟》。郑注:“谓容貌恭正。”-愿而恭。 、 《考工记·弓人》-则莫能以愿中。 、 《周礼·大司寇》-上愿纠暴。 、 唐·柳宗元《童区寄传》-大府召视儿,幼愿耳。
【组词】
愿恭、 愿款、 愿法、 愿敏、 愿婉、 愿懿、 愿民
大头。
【引证】
《说文》-願,大头也。从頁,原声。宋公孙願绎字硕父。
4. 【了】 用在动词或形容词后面,表示动作或变化已经完成。 用在句子的末尾或句中停顿的地方,表示变化或出现新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