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09:51:3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09:51:38
“文房四物”是指**传统文化中书房必备的四样文具,即笔、墨、纸、砚。这四样物品是书写和绘画的基本工具,也是文人雅士的象征。
在文学作品中,“文房四物”常被用来象征文人的身份和修养,如“书斋之内,文房四物,一应俱全”。在口语中,人们可能会用“文房四物”来形容一个人对书法或绘画的热爱和专业程度。在专业领域,如书法、国画等,这四个词汇更是不可或缺的基本术语。
同义词:文房四宝(更为常用,且包含了对这四样物品的尊称) 反义词:无(因其特指性,无直接反义词)
“文房四物”一词源自**古代,最早见于宋代文献。随着时间的推移,这四个词汇逐渐被赋予了更多的文化内涵和象征意义。
在**传统文化中,文房四物不仅是实用的文具,也是文人身份和品位的象征。它们代表了文人对于知识和艺术的追求,以及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尊重。
提到“文房四物”,我联想到的是宁静的书房、墨香四溢的氛围,以及文人墨客挥毫泼墨的情景。这种联想带给我一种宁静、雅致和文化的沉淀感。
在我的生活中,我曾经参加过一个书法班,那里的老师总是强调文房四物的重要性。每次看到这些工具,我都会想起那些专注练*书法的时光。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笔走龙蛇间,墨染纸香浓。砚台静如镜,文房四物中。”
想象一幅画面:一位文人坐在古色古香的书房中,手持毛笔,墨香四溢,纸张铺展,砚台静置。这样的场景不仅视觉上给人以美的享受,听觉上也能想象到笔触纸张的沙沙声。
在西方文化中,虽然没有“文房四物”这样的特定词汇,但类似的文具如羽毛笔、墨水、羊皮纸和鹅毛笔架也有着类似的文化和象征意义。
“文房四物”不仅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学*中文和了解*文化的一个窗口。通过对这个词汇的学,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文人在历史上的地位和作用,以及他们对于艺术和知识的追求。这个词汇在我语言学*和表达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不仅丰富了我的词汇量,也加深了我对文化的理解。
张、李氏之墨,吴、唐、蜀、闽、两越之纸,端溪、歙穴之砚,鼠须栗尾狸毫兔颖之笔,所谓文房四物,山藏海蓄,极天下之选。
1.
【文】
(象形。甲骨文此字象纹理纵横交错形。“文”是汉字的一个部首。本义:花纹;纹理)。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文,错画也。象交文。今字作纹。 、 《左传·昭公二十五年》。注:“青与赤谓之文,赤与白谓之章,白与黑谓之黼,黑与青谓之黼。”-五章以奉五色。 、 《荀子·非相》-美于黼黼文章。 、 《韩非子·十过》-茵席雕文。 、 《诗·小雅·六月》-织文鸟章,白旆央央。 、 明·刘基《诚意伯刘文成公文集》-斑文小鱼。
【组词】
文驾、 文斑、 文旆、 文绣、 文织、 文鳞
2.
【房】
(形声。从户,方声。上古边室皆用单扇门(即“户”),庙门大门才用双扇门,故“房”从“户”。本义:正室左右的住室)。
古代堂中间叫正室,两旁的叫房。
【引证】
《说文》-房,室在傍者也。 、 《六书故》。段曰:“凡堂之内,中为正室,左右为房,所谓东房、西房也”。桂馥曰:“古者宫室之制,前堂后室。前堂之两头有夹室,后室之两旁有东西房。”-房,室旁夹室也。 、 《仪礼·乡食礼》-记宰夫宴出自东房。 、 《书·顾命》-在东房。 、 《左传·宣公十七年》-郤子登,妇人笑于房。
【组词】
厢房、 房植、 房奥
3.
【四】
(指事。甲骨文字形,象鼻子喘息呼气之形。本义:数目。三加一所得)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四,阴数也。四分之。 、 《玉篇》-阴数次三也。 、 《仪礼·觐礼》。注:“谓乘马也。”-路下四亚之。 、 《书·尧典》-光被四表。 、 、 《诗·鄘风·干旄》-良马四之 、 刘邦《大风歌》-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中国民族音乐音阶上的一级,乐谱上用做记音符号,相当于简谱的“6”。
【引证】
《宋史·乐志十七》-大吕、大簇用四字。
4.
【物】
(形声,从牛,勿声。“勿”是一种杂色旗,表示杂色。本义:万物)。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物,万物也。牛为大物,天地之数起于牵牛,故从牛。 、 《礼记·乐记》-物以群分。 、 《淮南子·天文》-四时之散精为物。 、 《荀子·正名》-物也者,大共名也。 、 《周礼·太宰》-九曰物贡。
【组词】
物品、 物母、 物曲、 物如、 物序、 物祖、 物际、 物恺、 物灵、 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