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7 17:00:1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7 17:00:16
弹力一词的字面意思和基本含义通常指的是物体在受到外力作用后能够恢复原状的能力。在物理学中,弹力是指弹性物体在形变后产生的力,这种力倾向于使物体恢复到其原始形状和尺寸。
在不同的语境下,“弹力”的使用有所不同:
“弹力”一词源自汉语,其构成部分“弹”和“力”分别表示“弹性”和“力量”。在古代汉语中,“弹”已有弹性的含义,而“力”则指力量或能力。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两个字组合在一起,形成了现代汉语中的“弹力”一词。
在现代社会,“弹力”一词广泛应用于服装、**器材、医疗器械等领域。它不仅描述了材料的物理特性,也象征着人们在面对生活挑战时的适应能力和恢复力。
“弹力”一词给人以积极、灵活和适应性强的感觉。它让人联想到柔软、舒适和耐用,同时也象征着人们在逆境中的坚韧和恢复能力。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能会选择具有良好弹力的衣物,因为它们穿着舒适且适应性强。在时,弹力好的装备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发挥**表现。
在诗歌中,可以将“弹力”比喻为生命的韧性:
生命如弹簧,虽受压,却总能回弹, 每一次跌倒,都是新的起点。
视觉上,“弹力”可以联想到弹簧、橡皮筋等具有弹性的物品。听觉上,可以联想到弹簧被压缩后释放时的声音,或是橡皮筋被拉伸时的细微声响。
在英语中,“弹力”可以对应为“elasticity”或“resilience”。在不同的文化中,对于弹性的理解和应用可能有所不同,但基本概念是相通的。
“弹力”是一个多功能的词汇,它不仅描述了物质的物理特性,也象征着人的心理和情感状态。在学*语言和表达时,理解和运用“弹力”这一词汇可以帮助我们更准确地描述和理解周围的世界,以及我们自身的适应能力和恢复力。
1.
【弹】
(形声。从弓,单声。本义:用弹弓发射弹丸)。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弹,行丸也。 、 《左传》-[灵公]从台上弹人,而观其辟丸也。
【组词】
弹力、 弹丸、 弹射、 弹金
2.
【力】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耒形,有柄有尖,用以翻地。用耒表示执耒耕作需要花费力气。“力”是汉字部首之一。本义:体力,力气)。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筋下曰:肉之力也。二篆为转注。筋者其体,力者其用也。-力,筋也。像人筋之形。 、 《礼记·礼运》。注:“筋骸强者也。”-其行之以货力。 、 《汉书·食货志》。注:“谓勤作之也。”-力农数耘。 、 《诗·邶风》-有力如虎,执辔如组。 、 宋·王安石《游褒禅山记》-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 、 唐·柳宗元《童区寄传》-以缚背刃,力上下,得绝。 、 《孟子·梁惠王上》-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
【组词】
四肢无力、 力人、 力尽神危、 力软筋麻、 力屈、 力尽、 力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