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05:15:2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05:15:28
嫠妇(lí fù)是一个汉语词汇,字面意思是“寡妇”,特指丈夫去世后未再嫁的妇女。这个词汇带有一定的古风色彩,现代汉语中较少使用,但在古典文学和历史文献中较为常见。
在文学作品中,“嫠妇”常用来描绘那些守寡的妇女,她们的贞节、孤独或坚强。在口语中,这个词汇几乎不再使用,现代人更倾向于使用“寡妇”来表达相同的意思。在专业领域,如历史学或社会学研究中,可能会使用“嫠妇”来指代特定历史时期的寡妇群体。
“嫠妇”一词源于古代汉语,其字形和发音在历史长河中变化不大。在古代社会,寡妇往往被赋予特殊的道德和社会地位,因此“嫠妇”一词在古代文献中频繁出现。随着社会观念的变化,这个词汇的使用频率逐渐降低。
在**传统文化中,寡妇往往被期望守节,即不再嫁,以保持贞节。这种观念在古代社会尤为强烈,因此“嫠妇”一词常与贞节、孤独等概念联系在一起。在现代社会,这种观念已经大大减弱,寡妇的再婚被普遍接受。
提到“嫠妇”,人们可能会联想到孤独、坚强、贞节等情感。这个词汇带有一种淡淡的哀愁和历史的厚重感,让人想起古代妇女的命运和坚守。
在现代生活中,“嫠妇”这个词汇几乎不再使用,因此很难有直接的个人应用。但在阅读古典文学或研究历史时,了解这个词汇的含义和背景是很有帮助的。
在创作中,可以将“嫠妇”融入到历史小说或诗歌中,以展现古代妇女的生活和情感。例如:
她站在古桥边,望着流水,心中满是嫠妇的哀愁。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位穿着古代服饰的妇女,孤独地站在古桥或庭院中,背景是古朴的建筑和静谧的自然景观。结合音乐,可以选择一些古风音乐,如古筝或二胡的旋律,来营造一种古典和哀愁的氛围。
在其他文化中,也有类似的词汇来指代寡妇,如英语中的“widow”。不同文化对寡妇的态度和观念各有不同,但都反映了社会对这一群体的关注和评价。
“嫠妇”这个词汇虽然带有浓厚的古风色彩,但它反映了古代社会对寡妇的特殊关注和期望。在现代社会,这个词汇的使用已经大大减少,但它仍然是了解*传统文化和历史的重要窗口。通过对“嫠妇”的学和分析,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古代妇女的生活和情感,以及社会观念的变迁。
1.
【嫠】
寡妇(上古时期,寡可指寡妇和寡夫,而嫠只指寡妇)。
【引证】
《左传·襄公二十五年》-嫠也何害,先夫当之矣。 、 苏轼《赤壁赋》-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兮嫠妇。
【组词】
嫠人、 嫠家、 嫠妇、 嫠节、 嫠独、 嫠忧、 嫠辍纬
2.
【妇】
(会意。甲骨文字形,左边是“帚”,右边是“女”。从女持帚,表示洒扫。本义:已婚的女子)。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婦,服也。从女,持帚,洒埽也。会意。谓服事人者。 、 《广雅》-女子谓之妇人。 、 《仪礼·士丧礼》。注:“妻妾子姓也。”-妇人侠床。 、 《礼记·曲礼》-士曰妇人,庶人曰妻。 、 唐·杜甫《石壕吏》-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组词】
少妇;孕妇;媳妇;妇驵、 妇政、 妇人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