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05:23:1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05:23:14
“小学而大遗”这个词汇出自《论语·卫灵公》,原文是:“子曰:‘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这里的“小学而大遗”指的是在学问上只注重小节而忽略了大的、根本的东西。
在文学中,这个词汇常用来批评那些过分注重细节而忽视整体或根本问题的人。在口语中,人们可能用这个词汇来形容某人做事不分轻重,或者在学*上只注重表面而不深入。在专业领域,这个词汇可以用来批评那些只关注技术细节而忽视理论基础或实际应用的研究。
“小学而大遗”源自儒家经典《论语》,反映了儒家对于学*方法和态度的看法。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汇被广泛应用于各种语境,但其核心意义——注重细节而忽视根本——保持不变。
在传统文化中,儒家思想强调“君子务本”,即注重根本和原则。因此,“小学而大遗”这个词汇在社会中常被用来批评那些不注重根本、只关注表面现象的行为。
这个词汇给人一种警示的感觉,提醒人们在学*和工作中不要只看表面,而要深入理解事物的本质。它让人联想到那些只注重形式而不注重实质的行为,引发人们对效率和效果的思考。
在个人经历中,我曾经在项目管理中遇到过“小学而大遗”的情况,团队成员过分关注细节而忽视了项目的主要目标,导致项目进度受阻。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小学而大遗,细节迷眼;登高望远,方见真谛。”
视觉上,可以联想到一个人在迷宫中迷失方向,只关注眼前的每一条小路,而忘记了最终的目标。听觉上,可以联想到一个嘈杂的环境中,人们只听到细微的声音,而忽略了重要的信息。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missing the forest for the trees”,意思是为了树木而忽略了整个森林,与“小学而大遗”有相似的含义。
“小学而大遗”这个词汇提醒我们在学和工作中要注重根本,不要被细节所迷惑。它在我的语言学和表达中是一个重要的概念,帮助我更好地理解如何有效地处理问题和任务。
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1.
【小】
(象形。据甲骨文,象沙粒形。小篆析为会意。从八,从|。本义:细;微。与“大”相对)。
同本义 。形容事物在体积、面积、数量、力量、强度等方面不及一般的或不及比较的对象。
【引证】
《说文》-小,物之微也。 、 《易·泰》。疏:“阴生消耗,故称小。”-小往大来。 、 《庄子·列御寇》。注:“细巧入人为小言。”?-彼所小言尽人毒也。 、 《诗·召南·小星》-嘒彼小星。 、 《诗·商颂·长发》-受小球大球。 、 《书·康诰》-怨不在大,亦不在小。
【组词】
小鹿儿、 小录、 小伙伙、 小话、 小单拱儿、 小唱
2.
【学】
(形声。本作“壆”,象双手构木为屋形。后作声符,加“子”为义符。子,孩子。小孩子是学习的主体。本义:学习)。
同本义。
【引证】
《广雅》-学,识也。 、 《礼记·中庸》-好学近乎知。 、 《礼记·文王世子》-念终始典于学。 、 《尚书大传》-学,效也。近而愈明者学也。 、 《庄子·庚桑楚》-学者,学其所不能学也。 、 《后汉书·列女传》-远寻师学。 、 《论语》-学而时习之。 、 清·刘开《问说》-学即继以问也。
【组词】
学书、 学学乖、 学理论;学技术;好学;苦学;教学相长;学文、 学古
3.
【而】
才能。
【引证】
《墨子·尚同下》-然计天下之所以治者,何也?唯而以尚同一义为政故也。 、 《管子·枢言》。微而,犹无能。而、能古字通用-戒之戒之,微而异之。 、 《管子·小匡》-小白承天子之命而毋下拜。 、 《商君书·慎法》-不待我而有成事者也。
4.
【大】
“大夫”、“大王”。
世代。 同: 代
【引证】
《敦煌变文集·李陵变文》-陵家历大为军将,世世从军为国征。
5.
【遗】
(形声。从辵(chuò),贵声。本义:遗失)。
同本义。
【引证】
《说文》-遗,亡也。 、 《释言》-遗,离也。 、 《易·泰》-不遐遗。 、 《左伟·成公十六年》。注:“失也。”-君惟不遗德刑。 、 《列子·说符》。注:“弃也。”-得人遗契者。 、 汉·贾谊《过秦论》-亡矢遗镞。 、 《后汉书·列女传》-羊子尝行路,得遗金一饼。 、 唐·韩愈《师说》-小学而大遗。 、 唐·韩愈《朱文公校昌黎先生集》-行若遗。
【组词】
遗簪坠屡、 遗佚、 遗逸、 遗宝、 遗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