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09:26:4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09:26:41
兵气:字面意思是指战争的气氛或战争带来的影响。在汉语中,它通常指代战争的氛围、军事冲突的迹象或战争带来的社会动荡。
“兵气”一词源自古代汉语,最初用于描述战争的气氛。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含义逐渐扩展,不仅指战争的直接氛围,还包括战争带来的社会和心理影响。
在传统文化中,“兵气”常与战争、英雄主义和牺牲精神联系在一起。它反映了人民对和平的渴望和对战争的深刻认识。
“兵气”一词往往带有一种沉重和不安的情感。它让人联想到战争的残酷、生命的脆弱和和平的珍贵。
在个人经历中,我曾在新闻报道中听到“兵气”一词,用来描述某个地区因政治紧张而变得不安定。这让我意识到语言的力量,能够准确地传达复杂的社会和政治状况。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兵气”:
兵气弥漫夜空,星辰黯淡无光,
英雄泪洒战场,和平何时归乡?
在英语中,类似的词汇可能是“war atmosphere”或“military tension”,但这些词汇没有“兵气”那种诗意和历史深度。
“兵气”是一个富有历史和文化内涵的词汇,它不仅描述了战争的氛围,还反映了人们对和平的渴望。在学*语言和表达时,理解这样的词汇能够帮助我们更深刻地理解社会和历史背景。
1.
【兵】
(会意。从廾,从斤。甲骨文字形,上面是“斤”,是短斧之类;下面是“廾”(gǒng,双手),象双手持斤。本义:兵器,武器)。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兵,械也。 、 《周礼·司兵》。司农注:“戈、殳、戟、酋矛、夷矛也。”-掌五兵。 、 《谷梁传·庄公二十五年》。注:“矛、戟、钺、楯、弓矢也。”-陈五兵。 、 《匡谬正俗》-谓五方之兵,东矛、南弩、西戈、北铩、中央剑也。” 、 《易·说卦》-离为戈兵。 、 《诗·大雅·抑》-修尔车马,弓矢戎兵。 、 《荀子·议兵》-古之兵,戈、矛、弓、矢而已矣。 、 《孟子·梁惠王上》-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 《国语·越语》-兵者,凶器也。 、 《老子》-兵者,不祥之器。 、 《墨子·七患》-兵者,国之爪也。 、 汉·贾谊《过秦论》-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 、 《左传·僖公三十三年》-郑穆公使视客馆,则束载、厉兵、秣马矣。 、 《史记·项羽本纪》-乃令骑皆下马步行,持短兵接战。
【组词】
短兵相接;兵不血刃;动刀兵;坚甲利兵;兵革、 兵解、 兵戈
2.
【气】
(象形。甲骨文、小篆字形。象云气蒸腾上升的样子。“气”是汉字部首之一。本义:云气)。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按,云者,地面之气,湿热之气升而为雨,其色白,干热之气,散而为风,其色黑。”-气,云气也。 、 《礼记·月令》-天气下降,地气上腾。 、 《考工记·总目》-地有气。 、 《史记·项羽本纪》-望其气。 、 、 清·方苞《狱中杂记》-窗以达气。
【组词】
气朔、 气祲、 气纬、 气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