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18:43:0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18:43:06
“微察秋毫”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指非常细微的观察,能够察觉到秋天鸟兽新长的细毛。这个成语用来形容人的观察力极其敏锐,能够注意到极其微小的细节。
在文学作品中,“微察秋毫”常用来形容侦探、科学家或任何需要高度细致观察的职业人士。在口语中,这个成语可以用来赞扬某人观察细致,或者在批评某人过于挑剔时使用。在专业领域,如医学、法医科学等,这个成语强调了对细节的精确把握。
“微察秋毫”出自《孟子·梁惠王上》:“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原意是指视力好到能够看到秋天鸟兽新长的细毛,但看不到一车柴火,用以比喻人的观察力虽强,但有时也会忽略大局。
在**传统文化中,强调“细节决定成败”,因此“微察秋毫”这样的成语被广泛应用于各种需要精细工作的场合,如书法、绘画、医学等。
这个成语给人以精细、专注和专业的印象,让人联想到那些在细微之处下功夫的人,如匠人、科学家等。
在日常生活中,我曾用“微察秋毫”来形容一位朋友在处理工作时的细致态度,他总能发现别人忽略的小问题,从而避免了潜在的错误。
在诗歌中,可以将“微察秋毫”融入描述自然景观的诗句中,如:“秋风起,微察秋毫,叶落知多少。”
结合显微镜下的微观世界图片,可以很好地展示“微察秋毫”的视觉联想。听觉上,可以联想到实验室中精密仪器的声音,或是细致工作的沙沙声。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pay attention to the finest details”或“notice the minutest details”,虽然不如“微察秋毫”那样富有诗意和形象,但也传达了类似的细致观察的概念。
“微察秋毫”这个成语不仅体现了汉语的丰富性和形象性,也强调了在任何领域中细致观察的重要性。在学*语言和表达中,掌握这样的成语能够丰富我们的词汇,提升表达的精确性和生动性。
夫照镜子见眸子,微察秋毫,明照晦冥。
1.
【微】
(会意。从彳(chì);--(wēi)声。本义:隐秘地行走)。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微,隐行也。 、 《左传·襄公十九年》-崔杼微逆光。
【组词】
微行
2.
【察】
(形声。从宀(mián),祭声。本义:观察;仔细看)。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察,复审也。 、 《楚辞·离骚》-览察草木。 、 贾谊《道术》-纤微皆审谓之察。 、 《吕氏春秋·本味》-察其所以然。 、 《史记·魏公子列传》-微察公子,公子颜色愈和。 、 宋·苏轼《石钟山记》-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
【组词】
观察、 觉察
3.
【秋】
(象形。甲骨文字形为蟋蟀形,虫以鸣秋,借以表达“秋天”的概念。另一写法,是蟋蟀形下加“火”字,表示秋天禾谷熟,似火灼。籀文又添加“禾”旁。本义:收成,成熟的庄稼)。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秋,禾谷熟也。 、 《尔雅》-秋为白藏。又,秋为收成。 、 《春秋繁露·官制象无篇》-秋者,少阴之选也。 、 《月令章句》-百谷名以其初生为春,熟为秋,故麦以孟夏为秋。 、 宋·范成大《颜桥道中》-处处田畴尽有秋。 、 赵树理《福贵》-收过了秋,天气一凉,病就重起来。
【组词】
麦秋、 秋麦、 秋禾、 秋成、 秋苗、 秋实、 秋登
4.
【毫】
(毫为豪的俗字。形声。从毛,高省声。本义:长而尖的毛)。
同本义。
【引证】
《尔雅·释畜》-未成毫狗。
【组词】
毫光、 毫芒、 毫黍、 毫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