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16:33:0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16:33:04
惊堂木:在古代**,惊堂木是一种用于法庭审判时敲击的木块,用以引起注意或示意安静。它的字面意思是“使堂上之人惊醒的木块”,通常由法官或官员使用,以维持法庭秩序或强调发言的重要性。
文学:在古代文学作品中,惊堂木常被用来描绘法庭场景,增强气氛和紧张感。 口语:在现代口语中,“惊堂木”一词可能被用来比喻任何用于引起他人注意的工具或行为。 专业领域:在法律专业领域,惊堂木是法庭仪式的一部分,象征着法律的权威和严肃性。
同义词:法槌、警示牌、提醒物 反义词:安抚物、平静剂
惊堂木一词源于**古代的司法实践,随着时间的推移,其物理形态和使用方式可能有所变化,但其象征意义和功能基本保持不变。
在**传统文化中,惊堂木象征着法律的权威和公正,是法庭仪式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体现了社会对法律和秩序的尊重。
惊堂木带给人的情感反应通常是敬畏和尊重,它让人联想到法律的严肃性和不可侵犯性。
在日常生活中,惊堂木的概念可以被用来比喻任何用于引起他人注意的行为或物品,例如在演讲中使用特定的手势或声音来吸引听众的注意力。
在诗歌中,惊堂木可以被用来象征权威和秩序:
“在法律的殿堂,惊堂木一声响, 正义的种子,在心中悄然生长。”
惊堂木的敲击声可以让人联想到法庭的庄严和肃静,而其木质的外观则可能让人想到古老的法律传统和仪式。
在不同文化中,类似的物品或行为可能存在,例如西方的法槌,虽然形式和名称不同,但都具有相似的象征意义和功能。
惊堂木作为一个词汇,不仅代表了古代法庭的实物,也象征了法律的权威和秩序。在语言学*和表达中,了解这样的词汇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文化背景和社会结构,增强语言的丰富性和深度。
1.
【惊】
(形声。从马,敬声。本义:马受惊)。
同本义。
【引证】
《说文》-驚,马骇也。 、 《战国策·赵策一》-襄子至桥而马惊。
【组词】
惊嘶、 惊尘、 惊镳
2.
【堂】
(形声。从土,尚声。“尚”有“高”义。本义:殿堂。高于一般房屋,用于祭献神灵、祈求丰年)。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段注:“古曰堂,汉以后曰殿。古上下皆称堂,汉上下皆称殿。至唐以后,人臣无有称殿者矣。”-堂,殿也。 、 《说文古本考》-殿,堂之高大者也。 、 《书·顾命》-立于西堂。 、 礼记·檀弓》。注:“堂形四方而高。”-吾见封之若堂者矣。 、 《孟子·梁惠王上》-王坐于堂上。 、 明·刘基《诚意伯刘文成公文集》-燕坐于华堂之上。 、 明·刘基《卖柑者言》-观其坐高堂。 、 清·黄宗羲《柳敬亭传》-华堂旅会。
【组词】
堂上、 堂下、 堂宇、 堂事、 堂阶、 堂阁、 堂廉
3.
【木】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树木形。上为枝叶,下为树根。“木”是汉字的一个部首。从“木”的字表示树木或木器的名称。本义:树木)。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木,冒也。冒地而生。东方之行,从草,下象其根。 、 《白虎通》-五行,木之为言触也。阳气动跃,触地而出也。 、 《春秋繁露》-木者,春生之性。农之本也。 、 《管子·权修》-一树十获者木也。 、 《庄子·山木》-庄子行于山中,见大木,枝叶盛茂。 、 《孟子·尽心上》-舜之居深山之中,与木石居,与鹿豕游。 、 宋·周敦颐《爱莲说》-草木之花。 、 明·魏学洢《核舟记》-鸟兽木石。 、 《墨子·公输》-宋无长木。 、 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或在木杪。
【组词】
花木、 木石、 木化石、 木芽、 木表、 木披、 木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