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08:52:0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08:52:00
词汇“挽丧”是一个汉语词汇,主要用于描述在丧事中表达哀悼和慰问的行为。下面我将从不同角度对“挽丧”进行深入分析:
“挽丧”字面意思是指在丧事中慰问死者家属,表达哀悼之情。其中,“挽”有慰问、安慰的意思,“丧”指丧事,即与死亡相关的事务。
“挽丧”一词源于古代汉语,其中“挽”字古已有之,意为拉、牵引,后引申为慰问、安慰。“丧”字则一直指丧事。随着社会的发展,“挽丧”逐渐成为一种特定的礼仪行为。
在**传统文化中,“挽丧”是一种重要的社交礼仪,体现了对死者的尊重和对生者的关怀。它不仅是一种情感表达,也是一种社会责任的体现。
“挽丧”一词往往带有一种沉重和哀伤的情感色彩,让人联想到死亡、离别和悲伤。它提醒人们珍惜生命,关爱亲友。
在个人生活中,遇到亲友去世时,参与挽丧活动是一种表达哀悼和支持的方式。它有助于缓解丧家的悲痛,促进社区的凝聚力。
在诗歌中,“挽丧”可以被用来表达深沉的哀思和对生命的思考,如:
春风不度玉门关,
挽丧声中忆故人。
花落花开自有时,
人生何处不相逢。
“挽丧”一词可能让人联想到葬礼上的黑纱、挽联和哀乐,以及人们低沉的哭泣声和沉重的步伐。
在不同文化中,表达哀悼的方式各异。例如,西方文化中可能更注重个人的悼念和纪念活动,而东方文化中则更强调集体的挽丧和慰问。
“挽丧”作为一个词汇,不仅反映了丧葬礼仪的文化传统,也体现了人类对死亡和生命的深刻思考。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运用“挽丧”有助于更好地把握文化内涵和情感表达。
1.
【挽】
(形声。从手,免声。古字从“车”,免声。本义:牵引;拉)。
同本义。
【引证】
《小尔雅·广诂》-挽,引也。 、 《说文》-輓,引之也。 、 《广韵》-輓,輓车也。 、 《左传·襄公十四年》。注:“前牵曰輓。”-或輓之,或推之。 、 《史记·刘敬传》-娄敬脱輓辂。 、 《汉书·韩安国传》-转粟輓输以为之备。 、 清·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挽炮车者。
【组词】
挽郎、 挽强、 挽满、 挽车、 挽住、 挽手儿、 挽歌郎、 挽强为弱
2.
【丧】
(会意。小篆字形,上面是“哭’,下面是“亡”。表示哭已死去的人。本义:丧失)。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喪,亡也。 、 《易·坤》。马注:“失也。”-东北丧朋。 、 《诗·大雅·皇矣》-受禄无丧。 、 《礼记·檀弓》-问丧无夫子乎。又,丧人无以为宝。 、 《国语·周语》-宣王既丧南国之师。 、 《孟子·告子上》-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 《韩非子·五蠹》-偃王行仁义而丧其国。
【组词】
丧明、 丧检、 丧履、 丧精、 丧心、 丧志、 丧律、 丧师、 丧师辱国、 丧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