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06:25:2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06:25:23
词汇“焉不觉”是一个汉语成语,源自《左传·宣公十五年》:“焉不察,遂至于此。”这个成语的字面意思是惯于某种情况而不察觉,形容人对某些事物或现象已经非常惯,以至于不再注意到它们的存在或变化。
“焉不觉”描述的是一种心理状态,即人们对某些长期存在的事物或现象已经以为常,不再对其产生特别的注意或反应。
“*焉不觉”源自古代文献,经过长期的使用,其含义和用法已经相对固定,但在现代汉语中仍然保持着其原有的意义。
在*传统文化中,这个成语常用来警示人们要保持对周围环境的敏感和警觉,不要因为惯而忽视了问题的存在。
这个成语给人一种警醒和反思的感觉,提醒人们不要因为*惯而失去了对新事物的感知能力。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能会对家里的某些陈设或环境*焉不觉,直到有外界的刺激或变化才意识到需要改变。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岁月如梭,*焉不觉,春去秋来,花开花落。”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个人站在熟悉的环境中,眼神空洞,对周围的一切视而不见。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take something for granted”,意思是对某事视为理所当然,不再特别关注。
“焉不觉”这个成语提醒我们要保持对周围环境的敏感和警觉,不要因为惯而忽视了问题的存在。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运用这个成语可以帮助我们更准确地表达对某些现象的看法和感受。
改漫为熳,不知起于何时?焉乌成马,习焉不觉,殊可怪也。
1.
【习】
(会意。从羽 。从羽,与鸟飞有关。本义:小鸟反复地试飞)。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習,数飞也。 、 《礼记·月令》-鹰乃学习。 、 晋·左思《咏史》-习习笼中鸟,举翮触四隅。
2.
【焉】
(象形。小篆字形。像鸟形。本义:焉鸟)。
鸟名。
【引证】
唐·黄滔《唐城客梦》-旦,北而徂山之曲,乃见苍翠一林,其中则楮烟墨宇,椒枥坎地,群焉胙充,飞而不举。
3.
【不】
(象形。甲骨文字形,上面象花蒂的子房,下面象花蕊下垂形。①本义:萼足。《诗·小雅·常棣》:“常棣之花,鄂不韡(wěi)。”郑笺:“承华者曰鄂。”②副词。不。《荀子》:“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用在动词、形容词或个别副词前,表示否定。
【引证】
《韩非子·喻老》-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 《战国策·赵策》-老妇不闻也。 、 唐·杜甫《兵车行》-被驱不异犬与鸡。 、 明·魏禧《大铁椎传》-后遂不复至。
【组词】
不会、 不大、 不一定、 不古、 不勾、 不才、 不才之事
4.
【觉】
(形声。从见,学省声。本义:醒悟,明白)。
同本义。
【引证】
《说文》-觉,悟也。 、 《汉书·董贤传》-上欲起贤,未觉。 、 《汉书·邓通传》-觉而之渐台。 、 《庄子·齐物论》-且有大觉。 、 《公羊传·昭公三十一年》-叔术觉焉。 、 晋·陶渊明《归去来兮辞》-觉今是而昨非。
【组词】
觉来、 觉悟;如梦初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