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18:31:3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18:31:38
出面 这个词汇的基本含义是指某人亲自露面或出头处理某件事情,通常意味着承担责任或代表他人进行交涉。字面意思可以理解为“走出自己的位置,面对外界”。
“出面”这个词汇在中文中历史悠久,其基本结构“出”和“面”分别表示“走出”和“面对”,组合起来即表示“走出并面对”。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含义逐渐固定为“亲自处理或承担责任”。
在**文化中,“出面”常常与责任感和领导力联系在一起。在社会交往中,能够出面解决问题的人往往被视为可靠和有能力的。
“出面”这个词汇给人以积极、勇敢的情感反应。它让人联想到关键时刻的担当和勇气,是正面的形象。
在个人经历中,可能会有需要出面解决家庭或朋友间矛盾的时刻,这种经历让人感受到责任和成长。
在诗歌中,可以使用“出面”来描绘英雄形象:
在风暴的中心,他出面, 如同黎明的曙光, 驱散了黑暗,带来了希望。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个人站在众人之前,面对困难或挑战的场景。音乐上,可以选择激昂的进行曲,增强“出面”的勇敢和决心感。
在英语中,“出面”可以对应为“step up”或“take charge”,虽然表达方式不同,但核心意义相似,都是指主动承担责任。
“出面”这个词汇在语言学*和表达中非常重要,它不仅描述了一个动作,还蕴含了责任、勇气和领导力等深层含义。理解和正确使用这个词汇,可以增强语言表达的丰富性和准确性。
1.
【出】
(象形。象草木益滋上出达之形。本义:长出)。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按,《说文》讲的“出”,其实是茁。-出,进也。象草木益滋,上出达也。 、 《礼记·月令·季春》-句者毕出,萌者尽达。 、 《易·说卦》-万物出乎震。
2.
【面】
(象形。甲骨文字形,里面是“目”字,外面表示面庞。“面”,在古代指人的整个面部。“脸”是魏晋时期才出现,而且只指两颊的上部,唐宋口语中才开始用同“面”本义:脸)。
同本义。
【引证】
《说文》-面,颜前也。 、 《周礼·撢人》-使万民和说而正王面。 、 《周礼·司仪》-私面私献。 、 《书·顾命》-大辂在宾阶面。 、 《战国策·赵策》-必唾其面。 、 唐·白居易《卖炭翁》-满面尘灰烟火色。 、 明·袁宏道《满井游记》-女之靧面。 、 明·魏学洢《核舟记》-椎髻仰面。
【组词】
面不厮睹、 颜面、 满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