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19:15:5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19:15:52
词汇“备身”在中文中并不常见,它不是一个常用的词汇,因此在进行深入学*和分析时,我们需要从其可能的含义和用法出发。
“备身”字面意思是指准备身体,可能指的是为某种活动或状态做好身体上的准备。在古代文献中,有时也指准备自己的身体以应对可能的危险或挑战。
由于“备身”不是一个常用词汇,它在现代文学、口语或专业领域中的使用非常有限。在古代文献中,可能会有关于武士或士兵准备自己的身体以应对战斗的描述。
“备身”一词的词源可能来自于古代汉语,其中“备”意味着准备,“身”指的是身体。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可能在日常语言中逐渐被其他更常用的词汇所替代。
在古代**,武士和士兵常常需要备身以待,以应对可能的战斗。这种文化背景反映了古代社会对武力和战斗的重视。
“备身”这个词可能让人联想到紧张、准备和警惕的情感。它可能唤起对古代战士形象的联想,以及他们对即将到来的挑战的准备。
在现代生活中,“备身”可以用来描述为体育比赛或健康活动做的身体准备。例如,一个人可能会说他们正在备身以参加即将到来的自行车比赛。
在诗歌中,可以使用“备身”来描绘一个战士在黎明前的寂静中准备迎接战斗的场景:
黎明前的寂静,
战士备身以待,
剑光映晨曦,
心志如钢铁。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个战士在晨光中检查装备的场景,这种视觉联想强化了“备身”的含义。听觉上,可能会联想到金属碰撞的声音,象征着准备和警惕。
在其他语言中,可能没有直接对应“备身”的词汇,但类似的表达可以通过组合其他词汇来实现,例如英语中的“prepare oneself”。
“备身”这个词虽然在现代汉语中不常用,但它反映了古代社会对准备和警惕的重视。在语言学*和表达中,了解这样的词汇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语言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1.
【备】
(形声。从人,備(bèi)声。本义:谨慎、警惕)。
同本义。
【引证】
《大戴礼记·小辨》-事戒不虞曰知备。 、 《墨子·七患》-备者,国之重也。 、 《国语·周语》-且夫备有未至而设之。 、 《汉书·史丹传》-貌若傥荡不备,然心甚谨密。
【组词】
傥荡不备
2.
【身】
(象形。象人之形。本义:身躯的总称)。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按,身的本义是人的躯干。-身,躬也。象人之形。 、 《论语·乡党》-必有寝礼,长一身有半。 、 王述之《经义述闻》-人自项以下,踵以上,总谓之身。颈以下,股以上,亦谓之身。 、 《诗·秦风·黄鸟》-人百其身。 、 《礼记·哀公问》-身也者,亲之枝也。 、 《礼记·祭义》-身也者,父母之遗体也。 、 《孟子·告子下》-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 《楚辞·九歌·国殇》-身首离兮心不惩。 、 明·于谦《石灰吟》-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青白在人间。 、 《史记·项羽本纪》-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
【组词】
身边钱、 身品、 身伴、 身边人、 身首分离、 身殃、 身牖、 身无长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