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13:29:2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13:29:26
“放假”是一个汉语词汇,字面意思是指停止工作或学*,给予一定时间的休息和自由活动。在日常生活中,它通常指的是学校、公司或其他组织安排的休息日,如周末、节假日或特定的休息日。
“放假”一词在汉语中历史悠久,其基本结构和意义在长期使用中保持相对稳定。随着社会的发展,放假的形式和意义也在不断演变,如从传统的节日放假到现代的带薪休假制度。
在**,放假常常与传统节日(如春节、中秋节)和现代节日(如国庆节、劳动节)相关联,反映了社会对休息和家庭团聚的重视。
“放假”通常带来积极的情感反应,如期待、兴奋和放松。它让人联想到自由、旅行和与家人朋友的相聚。
个人经历中,放假常常是计划旅行、家庭聚会或个人兴趣发展的时间。例如,利用长假去探索新的地方或深入学*一项新技能。
在诗歌中,“放假”可以被用来象征自由和逃避日常生活的束缚:
放假的日子,心随风飘, 远离尘嚣,寻找心灵的港湾。
结合图片,“放假”可能让人联想到阳光、海滩和欢笑的人群。在音乐中,轻松的旋律和节奏可能与放假的感觉相呼应。
在不同文化中,“放假”的概念和实践有所不同。例如,西方文化中的圣诞节和感恩节放假,与**的春节和国庆节放假在意义和庆祝方式上有所区别。
“放假”是一个充满积极情感的词汇,它不仅代表了物理上的休息,也象征着心理上的放松和自由。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运用“放假”这一词汇,有助于更好地沟通和分享个人经历和情感。
1.
【放】
(形声。从攴(pū),方声。本义:驱逐,流放)。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放,逐也。 、 《楚辞·悲回风》-见伯夷之放迹。 、 刘向《列女传》-卿大夫外淫者放。 、 《虞书》-放驩兜于崇山。 、 《周礼·大司马》-放弑其君则残之。 、 《左传·襄公二十九年》-放其大夫。 、 《战国策·齐策》-齐放其大臣孟尝君于诸侯。 、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虽放流,眷顾楚国,系心怀王。
2.
【假】
远。 同: 遐
【引证】
《庄子·德充符》-彼且择日而登假。 、 《礼记·曲礼下》-告丧,曰天王登假。 、 《淮南子·齐俗》-其不能乘云升假亦明矣。 、 《列子·黄帝》-又二十有八年,天下大治,几若华胥氏之国,而帝登假。
【组词】
假尔攸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