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00:46:3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00:46:37
“冷丝丝”是一个形容词,用来形容一种轻微的、令人感到凉爽或寒冷的感觉。这种感觉通常是轻微的,不至于让人感到不适,而是一种细腻的、几乎可以触摸到的凉意。
在文学作品中,“冷丝丝”常用来描绘清晨、夜晚或秋天的氛围,增添一种清新或忧郁的情感色彩。在口语中,人们可能会用这个词来形容天气或物体的温度,如“今天早上有点冷丝丝的”。在专业领域,这个词可能不太常用,除非是在描述特定的气候条件或物理现象。
同义词之间的细微差别在于语气和程度的轻微变化,而反义词则完全表达了相反的感觉。
“冷丝丝”这个词汇的构成是典型的汉语形容词结构,由“冷”和“丝丝”组成,后者在这里起到加强语气的作用。这个词在现代汉语中较为常见,但其具体的历史演变和词源可能需要更深入的语言学研究来揭示。
在文化中,“冷丝丝”常与秋天的意象联系在一起,秋天在文学中常被赋予忧郁和感伤的色彩,因此这个词也常常带有一种淡淡的哀愁感。
这个词给我带来的情感反应是一种清新和宁静的感觉,它让我联想到清晨的露水、秋天的落叶和宁静的湖面。这种感觉虽然带有一点凉意,但更多的是一种舒适和放松。
在我的生活中,我曾在秋天的早晨散步时感受到冷丝丝的空气,那种清新和宁静的感觉至今难忘。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冷丝丝的月光洒在湖面上,银色的波纹轻轻摇曳,仿佛是夜的低语。”
视觉上,“冷丝丝”让我想到清晨的雾气、秋天的落叶和冰冷的石头。听觉上,它可能与清晨的鸟鸣或秋风的声音联系在一起。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chilly”或“crisp”,它们也用来形容轻微的凉爽或寒冷的感觉,但“冷丝丝”更强调一种细腻和几乎可以触摸到的凉意。
“冷丝丝”这个词汇在汉语中是一个富有表现力的形容词,它能够准确地传达一种轻微的凉爽或寒冷的感觉。通过对这个词的学*和分析,我更加理解了它在不同语境中的应用,以及它在文化和情感表达中的重要性。
1.
【冷】
(形声。从仌(bīng),冰,令声。本义:凉)。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冷,寒也。 、 白居易《乌夜啼》-画堂鹦鹉鸟,冷暖不相知。
【组词】
冷香、 冷泉、 冷翠
2.
【丝】
(会意。从二糸。糸(mì),细丝。本义:蚕丝)。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段注:“凡蚕者为丝、麻者为缕。”-丝,蚕所吐也。 、 《诗·召南·羔羊》-素丝五总。 、 《礼记·乐记》-金石丝竹,乐之器也。谓弦也。” 、 《史记·货殖列传序》-山东多鱼盐漆丝声色。 、 《后汉书·列女传》-此织生于蚕茧,成于机杼。一丝而累,以至于寸。 、 李商隐《无题》-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 聂夷中《咏田家》-二月卖新丝,五月粜新谷。 、 唐·白居易《重赋》-缯帛如山积,丝絮似云屯。
【组词】
丝棉;丝网;丝缰、 丝人、 丝布、 丝妇、 丝子、 丝行、 丝庄
3.
【丝】
(会意。从二糸。糸(mì),细丝。本义:蚕丝)。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段注:“凡蚕者为丝、麻者为缕。”-丝,蚕所吐也。 、 《诗·召南·羔羊》-素丝五总。 、 《礼记·乐记》-金石丝竹,乐之器也。谓弦也。” 、 《史记·货殖列传序》-山东多鱼盐漆丝声色。 、 《后汉书·列女传》-此织生于蚕茧,成于机杼。一丝而累,以至于寸。 、 李商隐《无题》-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 聂夷中《咏田家》-二月卖新丝,五月粜新谷。 、 唐·白居易《重赋》-缯帛如山积,丝絮似云屯。
【组词】
丝棉;丝网;丝缰、 丝人、 丝布、 丝妇、 丝子、 丝行、 丝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