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03:01:5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03:01:53
京韵大鼓是一种**传统曲艺形式,起源于北京,属于鼓书类的一种。它结合了说唱、击鼓和表演,通常由一人或多人合作演出,表演者边击鼓边说唱,内容多取材于历史故事、民间传说或现实生活。
在文学和专业领域,京韵大鼓常被提及作为一种文化遗产和艺术形式。在口语中,人们可能会用它来指代这种表演艺术,或者在讨论**传统文化时提及。
同义词:鼓书、京剧大鼓 反义词:现代流行音乐(作为一种对比)
京韵大鼓起源于清朝,经过多年的发展,逐渐形成了独特的表演风格和技巧。它在20世纪中叶达到鼎盛,后来随着现代娱乐形式的兴起,其影响力有所下降,但仍被视为重要的文化遗产。
在文化中,京韵大鼓不仅是一种艺术表演,也是传承历史和文化的重要方式。它反映了北京乃至的社会生活和价值观念。
京韵大鼓常常让人联想到老北京的韵味和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它带给人的情感反应通常是怀旧和敬仰。
在我的生活中,曾有幸观看过一次京韵大鼓的现场表演,那种独特的节奏和深情的说唱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京韵大鼓声声慢,诉说着千年的故事,鼓点如心跳,传承着不朽的文化。”
想象一位艺术家在舞台上击鼓说唱,背景是古色古香的北京胡同,这样的场景会让人产生强烈的视觉和听觉联想。
在西方文化中,可能没有直接对应的艺术形式,但类似的说唱艺术如Rap音乐在某种程度上可以与之相比较。
京韵大鼓不仅是一种艺术形式,也是了解和体验*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它在语言学和表达中具有独特的价值,能够丰富我们的文化视野和情感体验。
1.
【京】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筑起的高丘形,上为耸起的尖端。本义:人工筑起的高土堆)。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京,人所为绝京丘也。 、 《左传·襄公二十五年》-辨京陵。 、 《淮南子·览冥》-筑重京。 、 《吕氏春秋·禁塞》-为京邱若山陵。 、 《诗·大雅·公刘》-乃觏于京。 、 《三国志·公孙瓒传》-于堑里筑京,皆高五六丈。
2.
【韵】
(形声。从音,员(匀)声。本义:和谐悦耳的声音)。
同本义。
【引证】
宋·苏轼《石钟山记》-余韵徐歇。 、 《西游记》-短笛无声,寒砧不韵。
【组词】
韵悠悠
3.
【大】
“大夫”、“大王”。
世代。 同: 代
【引证】
《敦煌变文集·李陵变文》-陵家历大为军将,世世从军为国征。
4.
【鼓】
(会意。甲骨文字形,左边是鼓的本字,右边是“支”(pū),表示手持棒槌击鼓。本义:鼓,一种打击乐器)。
同本义。
【引证】
《说文》-鼓,郭也。春分之音。 、 《释名·释乐器》-鼓,廓也。张皮以冒之,其中空也。 、 《诗·邶风·击鼓》-击鼓其镗。 、 《汉书·律历志上》-皮曰鼓。 、 《楚辞·屈原·国殇》-抱玉枪兮击鸣鼓。 、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瑜等率轻锐继其后,雷鼓大震。 、 《孟子·梁惠王上》-百姓阗王钟鼓之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