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19:53:4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19:53:49
词汇“四坐”在现代汉语中并不常见,它可能是一个较为古老或文言文的表达。为了深入学*和分析这个词汇,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四坐”字面意思是指四周的座位或四周的听众。在古代文献中,它常用来指代在场的所有人或四周的听众。
在古代文学作品中,“四坐”常出现在描述宴会、会议或公开演讲的场景中,用以指代在场的所有人。例如,在《史记》、《汉书》等古籍中可以看到这样的用法。
“四坐”一词源于古代汉语,随着时间的推移,现代汉语中更多使用“四座”或“四周”来表达类似的意思。
在古代**,宴会和公开演讲是重要的社交活动,因此“四坐”这样的词汇反映了当时社会交往的场景和文化背景。
“四坐”给人一种庄重、正式的感觉,联想到了古代的礼仪和秩序。
在现代生活中,“四坐”一词较少使用,但在某些正式场合或文学创作中,仍可以用来营造一种古典的氛围。
在诗歌中,可以使用“四坐”来描绘一个古代宴会的场景,如:“酒香四溢,四坐皆欢,古风犹存。”
结合古代宴会的图片或古典音乐,可以更好地理解“四坐”所传达的氛围和情感。
在其他语言中,可能没有直接对应“四坐”的词汇,但可以通过描述四周的听众或参与者来表达类似的意思。
“四坐”是一个具有历史文化背景的词汇,虽然在现代汉语中使用较少,但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古代社会的交往方式和文化特点。在学*语言和文学时,了解这样的词汇有助于丰富我们的语言表达和文化素养。
1.
【四】
(指事。甲骨文字形,象鼻子喘息呼气之形。本义:数目。三加一所得)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四,阴数也。四分之。 、 《玉篇》-阴数次三也。 、 《仪礼·觐礼》。注:“谓乘马也。”-路下四亚之。 、 《书·尧典》-光被四表。 、 、 《诗·鄘风·干旄》-良马四之 、 刘邦《大风歌》-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中国民族音乐音阶上的一级,乐谱上用做记音符号,相当于简谱的“6”。
【引证】
《宋史·乐志十七》-大吕、大簇用四字。
2.
【坐】
(会意。《说文》古文作象形字,象两人坐在土上。本义:人的止息方式之一。古人席地而坐,坐时两膝着地,臀部压在脚跟上)。
同本义。
【引证】
林义光《文源》-像二人对坐土形。 、 《礼记·曲记》。疏:“坐通名跪,跪名不通坐也。”-坐而迁之。 、 《礼记·玉藻》-退而坐,取屦。 、 《礼记·少仪》-受立、授立,不坐。 、 《礼记·乐记》。疏:“坐,跪也。”-武坐致右宪王。 、 《左传·昭公二十六年》。注:“膝行也。”按,坐者,尻也,处也。古席地而坐,膝着席而下其臀曰坐,耸其体曰跪。跪,亦谓之启。跪可言坐,坐不可言跪也。-坐行而入。 、 《史记·魏公子列传》-侯生坐上坐。 、 《书·太早上》-坐以待旦。 、 《礼记·玉藻》-坐如尸。 、 《史记·项羽本纪》-项王、项伯东向坐,亚夫南向坐。 、 《战国策·魏策》-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喻矣。 、 《论语·乡党》-席不正不坐。 、 《汉书·赵尹韩张两王传》-坐语未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