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13:53:1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13:53:11
“假意撇清”这个词汇的字面意思是指表面上装作与某事无关或清白,实际上可能与此事有牵连或有不良意图。它通常用来描述某人为了逃避责任或避免嫌疑而故意表现出无辜或无关的态度。
在文学作品中,“假意撇清”常用于描绘复杂的人物关系和心理活动,增强故事的悬疑性和深度。在口语中,这个词汇可能用于日常对话,表达对某人行为的不信任或讽刺。在法律或新闻报道中,它可能用于描述某人在调查中的态度或行为。
同义词:装无辜、假装清白、推卸责任 反义词:坦白承认、主动承担、自首
这些同义词和反义词在表达上各有侧重,但都与“假意撇清”在某种程度上相关联,反映了不同的态度和行为。
“假意撇清”这个词汇在中文中的使用相对较新,主要在现代汉语中流行。它的构成结合了“假意”(假装的意思)和“撇清”(试图澄清与某事无关),反映了语言的创造性和表达的多样性。
在**文化中,诚实和正直被视为重要的道德品质。因此,“假意撇清”这个词汇常常带有负面色彩,与社会对真实性和诚信的期待形成对比。
这个词汇给我的情感反应是负面的,它让我联想到不诚实和逃避责任的行为。在表达时,它可以帮助我更准确地描述那些试图欺骗或逃避的人。
在我的生活中,曾遇到过同事在项目失败时试图通过假意撇清来逃避责任的情况。这让我对团队合作和诚信有了更深的理解。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在谎言的迷雾中,他假意撇清,却不知真相的光芒,终将穿透虚伪的幕布。”
视觉上,我可能会联想到一个人在紧张地摆手,试图否认某事;听觉上,可能是紧张而急促的语调,试图说服他人。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feigning innocence”或“pretending to be innocent”,它们在表达上与“假意撇清”有相似的含义和用法。
通过对“假意撇清”这个词汇的深入学,我更加理解了它在描述复杂人际关系和心理状态中的作用。在语言学和表达中,掌握这样的词汇可以帮助我更准确和丰富地表达我的思想和情感。
兰花便在朱十老面前,假意撇清说:‘小官人几番调戏,好不老实。’
若是你一定不肯受,那就倒反不是真心和我要好,好像是假意撇清的了。
1.
【假】
远。 同: 遐
【引证】
《庄子·德充符》-彼且择日而登假。 、 《礼记·曲礼下》-告丧,曰天王登假。 、 《淮南子·齐俗》-其不能乘云升假亦明矣。 、 《列子·黄帝》-又二十有八年,天下大治,几若华胥氏之国,而帝登假。
【组词】
假尔攸仰
2.
【意】
(会意。从心从音。本义:心志。心意)。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意,志也。 、 《春秋繁露·循天之道》-心之所谓意。 、 《史记·项羽本纪》-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 、 汉·贾谊《过秦论》-通其意。 、 晋·陶渊明《饮酒》-中有真意。 、 明·魏禧《大铁椎传》-不快我意。 、 清·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无意则已。 、 《齐民要术》-蔡伦立意造纸。 、 宋·欧阳修《醉翁亭记》-醉翁之意不在酒。 、 清·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其意深长。
3. 【撇】
4.
【清】
(形声。从水,青声。“青”,碧绿透彻,也有表意作用。本义:水清)。
同本义。与“浊”相对。
【引证】
《孟子》-沧浪之水清兮。 、 《诗·魏风·伐檀》-河水清且涟猗。 、 《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举身赴清池。 、 晋·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临清流而赋诗。 、 唐·柳宗元《柳河东集》-发之欲其清。 、 唐·柳宗元《至小丘西小石潭记》-水尤清冽。
【组词】
清直、 清波、 清泚、 清涟、 清活活、 清照、 清悠悠、 清深、 清酤、 清雨、 清英、 清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