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03:23:5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03:23:54
“契船求剑”是一个汉语成语,源自《吕氏春秋·察今》中的一个故事。字面意思是“在船上刻记号以寻找掉入水中的剑”,比喻做事拘泥固执,不知变通。
在文学作品中,这个成语常用来讽刺那些墨守成规、不知变通的人。在口语中,人们可能用它来描述某人处理问题的方式过于死板。在专业领域,如管理学或心理学,它可能被用来讨论适应性和灵活性的重要性。
同义词:刻舟求剑、墨守成规、固执己见 反义词:随机应变、灵活多变、见机行事
“契船求剑”源自《吕氏春秋》中的一个寓言故事,讲述一个人在船上掉剑后,在船边刻记号,希望以此找回剑。这个成语反映了古代**人对于变通和灵活性的重视。
在**文化中,这个成语强调了适应变化的重要性。在社会背景中,它提醒人们在面对新情况时,应保持开放和灵活的态度。
这个成语给人以警示和反思的情感反应,让人联想到那些因固执而失败的故事,提醒人们在面对问题时要灵活变通。
在日常生活中,我曾遇到过一些人处理问题时过于死板,不愿意接受新方法,这时我就会想到“契船求剑”这个成语,提醒自己要保持开放和灵活的思维。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时光如水流,世事如舟行,莫学契船人,刻记号寻剑。”
想象一个人在船边刻记号的画面,或者听到一个故事讲述者用生动的语言描述这个场景,都能让人深刻理解这个成语的含义。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cutting the mark on the boat to find the sword”,但这个成语在西方文化中并不常见,因此没有直接对应的成语。
“契船求剑”这个成语深刻地揭示了灵活性和适应性的重要性。在语言学和表达中,它提醒我们要不断更新自己的思维方式,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通过学和理解这个成语,我更加明白了在面对问题时,保持开放和灵活的思维是多么重要。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世易俗异,事执舛殊,不能通其变,而一度以揆之。斯契船而求剑,守株而伺兔也。
战国时期,一个楚国人坐船渡长江,船行至江山时他不小心将身上佩带的宝剑掉到水中,但没能及时抓住,于是就在掉剑的地方船舷作了一个记号,船靠岸后就在刚做记号的地方下水去摸他的宝剑,结果一无所获
1.
【契】
楔子。 同: 楔
【引证】
《齐民要术》-从批契系(或作“继”)腰曳之。
人名。殷代的祖先,传说是舜的臣。
2.
【船】
(形声。本义:水运工具。古称舟)。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段注:“古人言舟,汉人言船,毛以今语释古,故云舟即今之船也。”-船,舟也。 、 《说文义证》-小曰舟,大曰船。 、 《庄子·渔父》-有渔父者,下船而来。 、 陶潜《桃花源记》-便舍船,从口入。 、 张继《枫桥夜泊》-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组词】
船坞、 船把板、 船不漏针、 船多不碍路、 船横芦篚嚣、 船人、 船头
3.
【求】
(《说文》以“求”为“裘”之古文。省衣,象形。金文与战国古文作“求”。本是“裘衣”的“裘”。古人皮衣一般毛朝外,所以甲骨文在“衣”字外加毛。表示裘衣。本义:皮衣)。
“裘”的古字。皮衣。
【引证】
《汉书》-乐正求。
4.
【剑】
(形声。从刀,佥(qiān)声。本义:古代兵器。长刃两面,中间有脊,短柄)。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注:“今之匕首。”-劒,人所带兵也。 、 《管子》-昔葛卢之山发而出金,蚩尤受而制之为剑。 、 《礼记·曲礼》-负剑辟咡诏之。 、 虞世南《从军行》-剑寒花不落,弓晓月逾明。
【组词】
剑锷、 剑首、 剑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