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03:05:1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03:05:19
揭竿而起 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举起竹竿,作为旗帜,比喻人民起义反抗压迫。这个成语通常用来描述在受到不公正待遇或压迫时,人民集体起来反抗的行为。
揭竿而起这个成语最早见于《史记·陈涉世家》,描述陈胜、吴广起义时的情景。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被广泛用于描述各种形式的反抗行为。
在历史上,揭竿而起常常与农民起义联系在一起,反映了社会底层人民对不公正和压迫的反抗。这种文化背景使得这个成语在社会中具有特殊的象征意义。
揭竿而起这个成语常常带有一种激动人心的情感,让人联想到勇气、正义和变革。它激发了对不公正的愤怒和对改变的渴望。
在我的生活中,揭竿而起这个成语曾在我参与的一次社区抗议活动中被提及,用来形容我们集体对抗不公正开发计划的决心。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当夜幕低垂,星火燎原,揭竿而起,誓言响彻云霄。”
揭竿而起的视觉联想可能是人群举着火把或旗帜,听觉联想则是人群的呐喊和鼓声。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 "rise up" 或 "revolt",虽然它们在语境和情感上有所不同,但都表达了反抗和起义的概念。
揭竿而起这个成语不仅是一个历史词汇,也是一个充满力量和希望的象征。它在语言学*和表达中提醒我们,即使在最黑暗的时刻,也有可能通过集体行动带来改变。
一时各路人马,~,不分昼夜,兼水路纷纷入鄂。
公元前209年,阳城地方官派官差押送900多名壮丁去渔阳守边,官差选陈胜、吴广管理壮丁,走到大泽乡遇到大雨,不能按期到达,按秦律规定这些人得全部处死,陈胜、吴广迫不得已,只好举起竹杆当义旗,进行起义
1.
【揭】
标志。
【引证】
郭璞《江赋》-峨嵋为泉阳之揭。
揭揭。
2.
【竿】
(形声。从竹,干声。本义:竹竿)。
同本义。竹子的主干。
【引证】
《说文》-竿,竹梃也。 、 《诗·卫风·竹竿》-籊籊竹竿。 、 《管子》-禁藏母拊竿。 、 张衡《西京赋》-竿殳之所揘毕。 、 明·高启《书博鸡者事》-大书一“屈”字,以两竿夹揭之,走诉行御史台。
【组词】
立竿见影;揭竿为旗;竿木、 竿殳、 竿首、 竿头
3.
【而】
才能。
【引证】
《墨子·尚同下》-然计天下之所以治者,何也?唯而以尚同一义为政故也。 、 《管子·枢言》。微而,犹无能。而、能古字通用-戒之戒之,微而异之。 、 《管子·小匡》-小白承天子之命而毋下拜。 、 《商君书·慎法》-不待我而有成事者也。
4.
【起】
(形声。从走,己声。本义:由躺而坐;由坐而立)。
同本义。
【引证】
《说文》-起,能立也。 、 《庄子·齐物论》-曩子坐,今子起。 、 《诗·小雅·沔水》-载起载行。 、 《礼记·曲礼》-请业则起。 、 《墨子·公输》-子墨子起。 、 唐·柳宗元《捕蛇者说》-吾恂恂而起。 、 《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夫起大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