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04:16:3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04:16:38
“兽伏”这个词汇的字面意思是动物趴伏或潜伏的状态。基本含义是指动物为了休息、隐藏或准备攻击而采取的低姿态。
在文学中,“兽伏”常用来形容野兽潜伏在暗处,准备伺机而动的情景,营造紧张和危险的氛围。在口语中,这个词可能不太常用,但在描述动物行为或比喻某些人的行为时可能会出现。在专业领域,如动物学或生态学中,这个词用于描述动物的特定行为模式。
同义词中,“潜伏”强调隐藏和等待,而“趴伏”和“蹲伏”则更侧重于具体的姿势。反义词则描述了与“兽伏”相反的动作状态。
“兽伏”由“兽”和“伏”两个字组成。“兽”指动物,“伏”指趴下或潜藏。这个词在古代汉语中已有使用,主要用于描述动物的行为,后来也用于比喻人的某些行为。
在**文化中,“兽伏”常与自然界的野性和危险联系在一起,有时也用于形容人的隐忍和等待时机的行为。在社会背景中,这个词可能被用来描述某些人在困境中的隐忍和准备反击的状态。
“兽伏”这个词给我一种紧张和危险的感觉,联想到自然界中动物为了生存而采取的策略。它也让我想到人在面对困难时的隐忍和准备。
在我的生活中,我曾在一次徒步旅行中看到一只狐狸兽伏在灌木丛中,那是一种非常自然和生动的体验,让我深刻理解了这个词的含义。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兽伏”:
夜幕低垂,星辰黯淡,
林中兽伏,静待晨曦。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只豹子兽伏在草丛中的画面,给人一种静谧而又紧张的感觉。听觉上,可以联想到夜晚森林中动物的低沉呼吸声。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lurking”或“crouching”,它们也有潜伏和低姿态的含义,但“兽伏”更强调动物的自然行为。
“兽伏”这个词在描述动物行为和比喻人的行为时都非常有用。它不仅传达了具体的动作,还带有一定的情感色彩和文化内涵。在我的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这个词的深层含义有助于我更准确和生动地描述相关情景。
1.
【兽】
(象形。小篆字形。上象耳,中象头,下象足踩地。兽本是禽兽的总称。古另有“獸”字,指捕捉禽兽的活动。二字通用。本义:禽兽的总称)。
四足的哺乳动物,多指野兽。
【引证】
《说文》-兽,守备者。 、 《尔雅·释鸟》-四足而毛谓之兽。 、 《释兽释文》。按,兽中可畜养者则曰兽。-兽毛虫总号。 、 《周礼·庭氏》注-兽,狐狼之属。 、 《周礼·兽人》-大兽公之。 、 《诗·小雅·车攻》-搏兽于敖。 、 曹操《却东西门行》-猛兽步高岗。 、 《战国策·齐策》-兽同足者而俱行。 、 《淮南子·说山训》-山有猛兽。 、 《史记·货殖列传序》-山深而兽往之。
【组词】
兽目、 兽工、 兽人、 兽骇、 兽吻、 兽臣、 兽头大门、 兽铤
2.
【伏】
(会意。从人,从犬。意思是:人如狗那样地匍伏着。本义:俯伏;趴下)。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伏,司也。 、 《周礼·犬人》。司农注:“课伏犬以王车轹之。”-伏瘞亦如之。 、 《释名·释姿容》-伏,覆也。 、 《礼记·曲礼上》-寝毋伏。 、 《汉书·五行志中之上》-雌鸡伏子。 、 《左传·僖公二十八年》-楚子伏己而盐其脑。 、 《史记·项羽本纪》-一府中皆漝伏,莫敢起。 、 清·方苞《左忠毅公逸事》-庑下一生伏案卧。 、 清·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及敌枪再击,寨中人又鹜伏矣。
【组词】
伏尸、 伏肉、 伏地、 伏虎;伏奏、 伏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