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05:44:4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05:44:48
岔曲儿:这个词汇在中文中通常指的是一种音乐形式,特别是在京剧等传统戏曲中,指的是一种短小的、独立的曲调,通常用于表达特定的情感或场景。岔曲儿的特点是旋律简洁、节奏明快,能够迅速抓住听众的注意力。
在文学中,岔曲儿可能被用来形容一种突然的、出人意料的转折或插曲。在口语中,它可能被用来形容任何突然的、不连续的**或话题转换。在专业领域,如音乐学或戏曲研究中,岔曲儿则有其特定的音乐学定义和应用。
同义词:插曲、转折、突变 反义词:主线、连续、平稳
岔曲儿一词源自**传统戏曲音乐,特别是京剧中的音乐形式。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汇的含义逐渐扩展,不仅仅局限于音乐领域,也被用于描述生活中的各种突然变化或插曲。
在文化中,岔曲儿常常与传统艺术形式如京剧联系在一起,反映了人对音乐和戏剧的深厚情感和尊重。在社会背景中,岔曲儿也可以象征生活中的不可预测性和变化。
岔曲儿给我的情感反应是惊喜和好奇。它让我联想到生活中的意外和不可预测性,以及如何在变化中寻找乐趣和创造性。
在我的生活中,岔曲儿常常出现在意想不到的时刻,比如一次旅行中的意外发现,或是在日常工作中突然出现的创意灵感。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岔曲儿:
春风拂过柳梢头,
岔曲儿轻响,心随风飘。
意外的旋律,
在平凡的日子里,
绘出一抹不凡的色彩。
岔曲儿让我联想到京剧中的锣鼓声和演员的快速转身,以及那些充满活力和节奏感的音乐片段。视觉上,它可能让我想到舞台上灯光的快速变化和演员的精彩表演。
在西方音乐中,类似的概念可能是“即兴曲”(Impromptu),它也是一种短小的、即兴创作的音乐作品,通常具有即兴和灵活的特点。
岔曲儿这个词汇不仅在音乐领域有其特定的含义,也在日常生活中被广泛应用,用来描述各种突然的、出人意料的变化或插曲。通过对岔曲儿的学*和分析,我更加理解了如何在变化中寻找乐趣和创造性,以及如何在语言表达中灵活运用这个词汇。
1. 【岔】 (会意。从山,从分。本义:山脉分岐的地方)。
2.
【曲】
乐曲,歌曲。
【引证】
唐·白居易《琵琶行(并序)》诗-莫辞更坐弹一曲,为君翻作琵琶行。 、 、 、 、 清·邵长蘅《青门剩稿》-五更转曲。
【组词】
聂耳作曲,田汉作词;编曲
一种韵文形式,盛行于元代,又称元曲。
【引证】
清·侯方域《壮悔堂文集》-不复能终曲。
3.
【儿】
(象形。甲骨文字形,下面是“人”字,上面象小儿张口哭笑。“儿”是汉字部首之一,从“儿”的字大都与“人”有关。本义:幼儿。古时男称儿,女称婴,后来孩童都称儿)。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儿,孺子也。 、 《老子》第九章-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 、 《史记·循吏列传》-老人儿啼。 、 《苍颉篇》-男曰儿,女曰婴。 、 《列子·汤问》-见两小儿辩斗。
【组词】
儿女子、 儿剧、 儿话、 儿撬、 儿拜、 儿啼、 儿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