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9 23:25:5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9 23:25:56
“撞脸”是一个汉语词汇,字面意思是指两个人的面部特征非常相似,以至于旁人难以区分,或者误认为他们是同一个人。这个词汇通常用于形容两个人长得非常像,有时也用于形容一个人与某个名人或角色长得相似。
在口语中,“撞脸”常用于日常交流,用来形容朋友、明星或公众人物之间的相似度。在文学作品中,这个词汇可以用来增强人物形象的鲜明度,或者作为情节发展的契机。在专业领域,如法医学或遗传学,这个词汇可能用于描述遗传特征的相似性。
同义词:相似、相像、酷似 反义词:迥异、不同、相异
同义词“相似”和“相像”强调的是外观或特征上的接近,而“酷似”则带有更强烈的相似意味。反义词则强调了差异性。
“撞脸”这个词汇可能是近年来随着社交媒体和网络文化的兴起而流行起来的。它的使用频率在描述公众人物或网络红人时尤为常见,反映了现代社会对于外貌相似性的关注和娱乐化倾向。
在当代社会,“撞脸”常常被用作一种娱乐和社交话题,人们通过比较名人和普通人的相似度来增加社交互动的趣味性。这种现象也反映了人们对于外貌特征的普遍关注和对于相似性的好奇心。
“撞脸”这个词汇往往带有一种轻松和幽默的情感色彩,它能够引发人们对于相似性和差异性的思考,同时也可能激发人们对于遗传和外貌特征的兴趣。
在日常生活中,我曾遇到过与某个名人撞脸的朋友,这种相似度常常成为我们聚会时的谈资,增加了社交的乐趣。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两朵花儿开,一红一白间,虽非同根生,却似撞脸颜。”
结合图片,可以展示两张非常相似的面孔,让观众直观感受“撞脸”的效果。在音乐中,可以通过旋律的相似性来比喻“撞脸”,如两首歌曲的旋律非常接近,让人难以分辨。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look-alike”,用于描述与某人长得非常相似的人。不同文化对于外貌相似性的关注程度和表达方式可能有所不同。
“撞脸”这个词汇在现代社会中具有一定的娱乐价值和社交功能,它不仅反映了人们对于外貌特征的关注,也体现了语言在描述相似性和差异性时的灵活性和创造性。在语言学习和表达中,理解和运用这个词汇可以帮助我们更准确地表达和理解他人的意图和情感。
1.
【撞】
(形声。从手,童声。本义:撞击)。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字亦作揰,作摐。-撞,丮捣也。 、 《礼记·学记》。犹击也。-善待问者如撞钟。 、 司马相如《子虚赋》-摐金鼓。 、 张衡《东京赋》-撞洪钟。 、 《史记·项羽本纪》-亚父受玉斗,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2.
【脸】
(形声。从肉,佥(qiān)声。古代表示人的整个面部用“面”。“脸”字在魏晋时期才出现,只表示两颊的上部,到了唐宋时期,口语中才用“脸”表示整个面部。本义:两颊的上部)。
同本义。
【引证】
吴均《小垂手》-蛾眉与曼脸,见此空愁人。 、 白居易《昭君怨》-满面黄沙满鬓风,眉销残黛脸销红。 、 杜牧《冬至日寄小侄阿宜》-头圆筋骨紧,两脸明且光。
【组词】
脸蛋、 脸巴子、 脸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