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18:58:1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18:58:19
词汇“挢首”在现代汉语中并不常见,它可能是一个较为生僻或古文的词汇。根据字面意思,“挢”字有抬高、翘起之意,“首”字则指头部。结合起来,“挢首”可以理解为头部抬高或翘起的状态。
“挢首”字面意思是指头部向上抬起或翘起的状态。
由于“挢首”是一个较为生僻的词汇,它在现代文学、口语中很少使用。在古文或特定的文学作品中,可能会用来形容人物的某种姿态或表情,如骄傲、不屑或惊讶等。
“挢”字在古代汉语中有抬高、翘起的意思,如《说文解字》中解释为“举也”。随着语言的发展,这个词汇的使用频率可能有所下降,现代汉语中更多使用“昂首”等词汇来表达类似的意思。
在古代文学作品中,“挢首”可能用来形容人物的某种姿态,反映出人物的性格或情感状态。在现代社会,这个词汇的使用较少,更多地保留在文学研究和古文学习中。
“挢首”给人一种高傲、自信或不屑的情感联想。它可能让人联想到一个人在面对困难或挑战时,依然保持自信和骄傲的姿态。
在日常生活中,我很少遇到需要使用“挢首”这个词汇的场合。它更多地出现在文学作品或古文学习中,用于深入理解古代文学的表达方式。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
挢首望星空,
心中无尘埃。
思绪随风去,
梦回古时来。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个人站在高处,头部高高抬起,望着远方的天空。结合音乐,可能会联想到一些古典音乐中的高亢旋律,表达出一种高傲或自信的情感。
在其他语言中,可能没有直接对应“挢首”的词汇,但可以用类似的表达来描述头部抬高的状态,如英语中的“to lift one's head high”。
“挢首”是一个具有特定文化背景和历史渊源的词汇,它在现代汉语中的使用较少,但在文学研究和古文学习中具有一定的价值。了解这个词汇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古代文学的表达方式,并在适当的场合运用它来丰富我们的语言表达。
1.
【挢】
纠正。 同: 矫
【引证】
《周礼·考工记·弓人》-挢干欲熟於火而(孰)无赢。 、 《汉书·公孙刘田等传赞》-挢当世,反诸正。 、 《汉书·诸侯王表》-可谓挢枉过其正矣。
【组词】
挢拂
诈称;假托。 同: 矫
【引证】
《左传·哀公十四年》-知其挢命。 、 《周礼·秋官·士师》-五曰挢邦令。 、 《汉书·高五王传》-挢制以令天下。
【组词】
挢制、 挢虔、 挢诬
2.
【首】
(象形。金文字形,上面是头发和头皮,用以表示头盖;下面是眼睛,用以代表面部。本义:头)。
同本义。
【引证】
《汉书·天文志》-首,阳也。 、 《楚辞·九歌·国殇》-首身离兮心不惩。 、 《诗·卫风·伯兮》-愿言思伯,甘心首疾。 、 《诗·邶风·静女》-搔首踟蹰。 、 《战国策·燕策》-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 、 《聊斋志异·狼三则》-以刀劈狼首。
【组词】
昂首;叩首;搔首;首功、 首虏、 首枕其股、 首丘、 首身分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