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05:13:2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05:13:25
词汇“搏颡”在现代汉语中并不常见,它是一个较为古雅的词汇,源自古代汉语。下面我将从几个方面对“搏颡”进行深入学*和分析。
“搏颡”的字面意思是磕头,表示以头触地,是一种古代的礼节动作,用以表示极度的尊敬或忏悔。
在古代文学作品中,如《左传》、《史记》等史书中,可以看到“搏颡”一词的使用,用以描述臣子对君主的极度尊敬或是在重大罪行面前的忏悔。在现代语境中,这个词汇几乎不再使用,但在研究古代礼仪或文学时,仍会遇到。
“搏”字在古代有击打、碰撞的意思,“颡”指额头。两者结合,形成了“搏颡”这一表示以头触地的动作的词汇。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礼节在现代社会已不常见,因此“搏颡”这一词汇也逐渐淡出了日常语言的使用。
在古代**,礼仪文化非常重要,“搏颡”作为一种表示极度尊敬或忏悔的礼节,体现了古代社会的等级制度和道德观念。在现代社会,随着平等观念的普及和礼仪形式的简化,这种礼节已不再被采用。
“搏颡”一词给人以庄重、严肃的情感反应,联想到古代的礼仪和尊敬之情。在现代,这个词可能会让人感到一种历史的遥远和文化的差异。
由于“搏颡”是一个较为古雅的词汇,现代生活中很少有机会直接使用。但在学*古代文学或历史时,了解这一词汇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古代文化和礼仪。
在创作古风诗歌或小说时,可以使用“搏颡”一词来营造古代的氛围,如:“古道边,臣子搏颡,泪洒尘土,只为君王一诺。”
结合古代宫廷剧中的场景,可以想象臣子在朝堂上“搏颡”的画面,伴随着庄重的音乐,营造出一种古代礼仪的氛围。
在其他文化中,如日本的“土下座”也是一种表示极度尊敬或忏悔的动作,与“搏颡”有相似之处。
“搏颡”作为一个古雅的词汇,虽然在现代汉语中不常见,但它反映了古代*的礼仪文化和社会等级观念。了解这样的词汇,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历史和文化,丰富我们的语言知识。在语言学和表达中,适当地使用这样的词汇,可以增加语言的深度和丰富性。
1.
【搏】
(形声。从手,尃(fū)声。本义:搏斗,对打)。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搏,索持也。 、 《广雅》-搏,击也。 、 《谷梁传·僖公元年》-屏左右而相搏。 、 《左传·僖公二十八年》-晋侯梦与楚子博。 、 《礼记·儒行》。疏:“以脚取之为攫,以翼击之为搏。”-鸷虫攫博。 、 《庄子·逍遥游》-搏扶摇羊角而上者。 、 《史记·卫将军骠骑传》-搏战获王。 、 孙文《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序》-以坚毅不挠之精神,与民贼相搏。
2.
【颡】
额头。
【引证】
《说文》-颡,额也。从页,桑声。 、 《方計》-中夏谓之额,东齐谓之颡。 、 《孟子》-可使过颡。 、 《孔子家语·困誓》-河目龙颡。 、 刘安《淮南子》-靥辅在颊则好,在颡则丑。
【组词】
颡骨、 颡泚、 颡汗
头。
【引证】
唐·杜甫《义鹘》-修鳞脱远枝,巨颡拆老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