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21:38:1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21:38:19
屹然不动:这个成语字面意思是像山一样稳固地站立,不移动。基本含义是指坚定不移,稳固不动,形容态度或立场非常坚定,不受外界影响。
文学语境:在文学作品中,“屹然不动”常用来形容人物的坚定意志或不屈不挠的精神,如“他站在风雨中,屹然不动,仿佛一座不可动摇的山峰。”
口语语境:在日常口语中,这个词汇可能用来形容某人的立场或态度非常坚定,如“无论别人怎么说,他都屹然不动,坚持自己的观点。”
专业领域:在建筑或地质学中,这个词汇可能用来形容结构的稳固性,如“这座古老的桥梁经历了无数次洪水,依然屹然不动。”
同义词:坚定不移、稳如泰山、坚如磐石
反义词:摇摆不定、动摇不定、易变无常
“屹然不动”这个成语源自古代汉语,其中“屹然”意为高耸、稳固,“不动”则表示不移动。这个成语在历史上一直被用来形容坚定不移的态度或稳固的结构。
在文化中,“屹然不动”常常与坚韧不拔、不屈不挠的精神联系在一起,这种精神在历史和文学中被广泛赞颂。
这个词汇给人以坚定、稳固的情感反应,联想到山峰、岩石等自然界中稳固不变的元素,也让人想到那些在逆境中坚持不懈的人。
在个人经历中,这个词汇可能用来形容自己在面对困难时的坚定态度,如“在那个艰难的时刻,我屹然不动,坚持了下来。”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风雨中,我屹然不动,心如磐石,志如山峰。”
视觉上,可以联想到高耸的山峰、稳固的建筑物;听觉上,可以联想到风吹过山峰的呼啸声,或是建筑在风雨中的稳固声。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stand firm”或“unshakable”,虽然表达方式不同,但传达的坚定不移的含义是相似的。
“屹然不动”这个词汇在汉语中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情感联想,它不仅形容了物理上的稳固,更象征了精神上的坚定。在学*语言和表达中,理解和运用这个词汇能够增强表达的深度和力度。
她满可以回到家里歇歇,可是她屹然不动地站在那里。
1.
【屹】
(形声。从山,乞声。本义:山势直立高耸的样子)。
同本义。后泛指耸立的。
【引证】
王延寿《鲁灵光殿赋》-屹山峙以迂郁。(迂郁:盘曲的样子。)
【组词】
屹仡、 屹峙
2.
【然】
(会意兼形声。下形,上声。四点是火的变形。声符读yàn,是狗肉的意思,下面加火以烤狗肉。本义:燃烧)。
同本义。“然”是“燃”的本字。
【引证】
《说文》-然,烧也。
3.
【不】
(象形。甲骨文字形,上面象花蒂的子房,下面象花蕊下垂形。①本义:萼足。《诗·小雅·常棣》:“常棣之花,鄂不韡(wěi)。”郑笺:“承华者曰鄂。”②副词。不。《荀子》:“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用在动词、形容词或个别副词前,表示否定。
【引证】
《韩非子·喻老》-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 《战国策·赵策》-老妇不闻也。 、 唐·杜甫《兵车行》-被驱不异犬与鸡。 、 明·魏禧《大铁椎传》-后遂不复至。
【组词】
不会、 不大、 不一定、 不古、 不勾、 不才、 不才之事
4.
【动】
(形声。从力,重声。《说文》古文从“辵”。本义:行动;发作)。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动,作也。 、 《易·彖传》。虞注:“震也。”-动而健。 、 《易·系辞》。虞注:“发也,变动不居。”-效天下之动者也。 、 《孟子》。注:“作也。”-将终岁勤动。 、 宋·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度义而后动。 、 清·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寨中人蜷伏不少动。
【组词】
按兵不动;动着、 动止、 动烦、 动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