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04:14:5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04:14:57
哄堂:这个词汇通常用来形容在一个较大的空间内,如教室、会议室或剧院,大家同时发出笑声或喧哗声,使得整个空间充满声音。字面意思是指声音在整个房间内回荡。
“哄堂”一词源于汉语,具体词源不详,但可以推测它是由“哄”(喧闹)和“堂”(大厅)组合而成,形象地描述了声音在大厅中回荡的情景。
在**文化中,“哄堂”常常与欢乐、热闹的氛围联系在一起,尤其是在节日或庆典活动中,大家一起欢笑的场景。
“哄堂”带给人的情感反应通常是愉悦和欢乐,它让人联想到热闹的聚会和愉快的社交场合。
在日常生活中,我曾在一次家庭聚会上,当大家分享各自的有趣经历时,整个客厅充满了哄堂的笑声,那种温馨和欢乐的氛围至今难忘。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月下花前,笑声哄堂,欢乐如潮水般涌来。”
想象一个充满人的大厅,当一个笑话传来,瞬间整个空间被笑声填满,那种声音的回荡和人们的笑脸,构成了“哄堂”的视觉和听觉联想。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burst into laughter”或“roar with laughter”,虽然不完全等同,但都能传达出集体大笑的情景。
“哄堂”这个词汇在描述集体笑声的场景时非常生动和形象,它不仅丰富了语言的表达,也反映了人们在社交场合中的情感共鸣。在学*语言和表达时,掌握这样的词汇能够增强交流的生动性和感染力。
1.
【哄】
吵闹;喧嚣。
【引证】
《说文》-鬨,斗也。从门,共声。 、 《孟子》-邹与鲁鬨。
【组词】
哄堂、 哄然、 哄堂大笑
2.
【堂】
(形声。从土,尚声。“尚”有“高”义。本义:殿堂。高于一般房屋,用于祭献神灵、祈求丰年)。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段注:“古曰堂,汉以后曰殿。古上下皆称堂,汉上下皆称殿。至唐以后,人臣无有称殿者矣。”-堂,殿也。 、 《说文古本考》-殿,堂之高大者也。 、 《书·顾命》-立于西堂。 、 礼记·檀弓》。注:“堂形四方而高。”-吾见封之若堂者矣。 、 《孟子·梁惠王上》-王坐于堂上。 、 明·刘基《诚意伯刘文成公文集》-燕坐于华堂之上。 、 明·刘基《卖柑者言》-观其坐高堂。 、 清·黄宗羲《柳敬亭传》-华堂旅会。
【组词】
堂上、 堂下、 堂宇、 堂事、 堂阶、 堂阁、 堂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