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08:13:2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08:13:27
席草:席草是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学名为薦草(学名:Hierochloe odorata),也称为香茅草、香草茅等。它主要生长在北半球的寒冷地区,如北美、欧洲和亚洲的北部。席草因其独特的香味和柔软的质地,常被用于制作草席、草垫和草绳等手工艺品,也用于制作香料和草药。
席草的名称来源于其用途,即制作草席。在古代,席草因其柔软和耐用性而被广泛使用。随着时间的推移,席草的用途逐渐扩展到香料和草药领域。
在某些文化中,席草被视为传统手工艺的象征,代表着与自然的紧密联系和可持续生活方式。在一些地区,席草的采集和加工成为当地居民的重要经济来源。
席草常让人联想到宁静的乡村生活、自然的香气和手工艺术的温暖。它可能唤起人们对简单、自然和传统生活方式的向往。
在我的生活中,席草常出现在对传统手工艺的讨论中。我曾参观过一个手工艺展览,其中展示了用席草编织的各种工艺品,让我对这种植物的多样用途有了更深的了解。
诗歌: 在北方的田野上, 席草轻轻摇曳, 编织着岁月的梦, 散发着自然的香。
席草的视觉联想可能包括一片片绿色的草地,柔软的草叶随风摇曳。听觉联想可能是风吹过草地时发出的沙沙声。
在不同文化中,席草的用途和象征意义可能有所不同。例如,在北美,席草常被用于制作香料和草药,而在亚洲,它可能更多地用于手工艺品。
席草作为一种多功能植物,不仅在手工艺和香料制作中发挥作用,还承载着对自然和传统生活方式的向往。了解席草的多样用途和象征意义,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欣赏和保护自然环境,同时也丰富了我们的语言表达和文化理解。
1.
【席】
(“蓆”的古字。会意。从巾,庶省声。天子诸侯的席有刺绣镶边,故从巾。席用来待广大宾客,故从“庶”省。本义:供坐卧铺垫的用具。后又曾写作“蓆”)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按,即筵也。方幅如巾,故从巾。-席,藉也。礼天子诸侯席有黼绣纯饰。 、 《周礼·司几筵》。疏:“初在地者一重,谓之筵。重在上者,即谓之席。”-设莞筵纷纯,加缫,席画纯。 、 《礼记·祭统》注-设之曰筵,坐之曰席。 、 《诗·邶风·柏舟》-我心匪席,不可卷也。 、 《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结发同枕席。 、 唐·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觉时之枕席。 、 清·方苞《狱中杂记》-席地而卧。 、 清·方苞《左忠毅公逸事》-席地倚墙。
【组词】
席包、 席具、 席户、 席号、 席荐
座位;席位。
【引证】
《孔子家语》-席而无上下,则乱于席次矣。 、 《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变色离席。(大惊失色离开座位)。
【组词】
席舍、 席尊、 上席;下席;硬席;专席;来宾席;被告席
2.
【草】
(形声。从艸,早声。小篆艸,象两棵草形,是草的本字。今“草”字系假借字,原是“皂”的本字。《说文》:“草,草斗,栎(lì)实也”(栎实:栎树的荚果,即皂角)。借为“草木”之“草”以后,则另造“皂”字来代替。本义:栎实)。
草本植物的总称。
【引证】
《说文》-艸,百卉也。从二屮。会意。经传皆以草为之。汉书多以屮为之。 、 《吕氏春秋·任地》。注:“草,秽也。”-大草不生。 、 《吕氏春秋·本味》-草食者羶。 、 《楚辞·悲回风》。注:“生曰草。”-草苴比而不芳。 、 唐·刘禹锡《陋室铭》-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 宋·辛弃疾《清平乐·村居》-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组词】
除草;粮草、 野草遍地;寸草不留;青草;牧草;茅草;草厅、 草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