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21:31:3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21:31:30
“侧足而立”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侧着脚站立,形容因为害怕或紧张而不敢正面对立或站立。这个成语通常用来比喻在某种压力或威胁下,人们采取回避或不直接面对的态度。
“侧足而立”这个成语的词源较为模糊,但它反映了古代汉语中对于行为和心理状态的细腻描绘。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的使用逐渐固定,成为描述特定心理状态的常用表达。
在**传统文化中,勇敢和直面困难被视为美德。因此,“侧足而立”往往带有贬义,暗示缺乏勇气和决断力。在现代社会,这个成语仍然被用来批评那些在面对挑战时选择回避的人。
这个成语给我的情感反应是负面的,它让我联想到胆怯和无力感。在表达中,它提醒我要勇敢面对困难,不要回避问题。
在我的生活中,我曾遇到过需要在公众面前发言的情况,当时我感到非常紧张,几乎想要“侧足而立”。但最终,我鼓起勇气,正面应对了挑战。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在风暴的中心,他侧足而立,心中的勇气如风中残烛,摇摇欲坠。”
视觉上,我联想到一个人站在阴影中,不敢走向光明。听觉上,可能是紧张的心跳声或沉默的氛围。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stand on the sidelines”或“shrink back”,虽然不完全等同,但都表达了回避和不敢直接面对的意思。
“侧足而立”这个成语深刻地描绘了人在面对压力时的回避态度。在我的语言学和表达中,它提醒我要勇敢面对挑战,不要回避问题。通过深入学和分析,我对这个成语的理解更加全面,也更加欣赏它在汉语表达中的丰富性和细腻性。
汉性强力,每从征伐,帝未安,恒侧足而立。
他吓得~。
1. 【侧】
2.
【足】
(会意。甲骨文字形,上面的方口象膝,下面的“止”即脚,合起来指整个脚。本义:脚)。
(同本义。秦汉以前,“足”和’趾”都表示“脚”;“脚”表示小腿。魏晋以后,三者都表示脚,但在书面语中,多用“足”)。
【引证】
《说文》。按,膝下至跖之总名也。从止,即趾字,从口,象膝形。-足,人之足也,在下,从止口。 、 《易·说卦》-震为足。 、 《大戴礼记》-足恭而口圣。 、 《韩非子·外储说左上》-手足胼胝,面目黧。 、 《韩非子》-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 《荀子·劝学》-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 清·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折臂断足。 、 清·魏学洢《核舟记》-东坡现右足。 、 、
【组词】
足心、 足炉、 足不出户、 足衣、 足音跫然
3.
【而】
才能。
【引证】
《墨子·尚同下》-然计天下之所以治者,何也?唯而以尚同一义为政故也。 、 《管子·枢言》。微而,犹无能。而、能古字通用-戒之戒之,微而异之。 、 《管子·小匡》-小白承天子之命而毋下拜。 、 《商君书·慎法》-不待我而有成事者也。
4.
【立】
(会意。甲骨文象一人正面立地之形。本义:笔直的站立)。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立,侸也。 、 《易·恒》-君子以立不易方。 、 《史记·项羽本纪》-哙遂入,披帷西乡立。 、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持璧却立。 、 《韩非子·喻老》-立有间。 、 宋·欧阳修《归田来》-卖油翁释担而立。 、 清·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或立或卧。
【组词】
挺立、 坐立不安;把电线杆立起来;肃立、 立托、 立容、 立戟、 立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