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04:42:2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04:42:20
“半济而击”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在对方渡河到一半时进行攻击”。这个成语出自《孙子兵法》,原文是:“半济而击之,利。”意思是说,当敌人渡河到一半时,由于前不得进,后不得退,此时进行攻击最为有利。
在军事策略中,“半济而击”强调的是抓住敌人的弱点,利用其处于不利位置时进行攻击。在现代语境中,这个成语也可以用来比喻在对方处于困境或不利状态时采取行动,以达到最佳效果。
“半济而击”源自《孙子兵法》,是中国古代军事理论的经典之作。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逐渐被广泛应用于各种语境,不仅仅是军事领域,也包括商业、体育等。
在中国文化中,孙子兵法被视为智慧的象征,其中的许多策略和原则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半济而击”体现了中国人重视时机和策略的思维方式。
这个成语给人一种策略性和智慧的感觉,让人联想到在复杂情况下做出明智决策的重要性。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能不会直接使用这个成语,但它所传达的抓住时机和策略性思维的概念是普遍适用的。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半济而击,智者之谋,时机如水,悄然流。”
想象一幅画面:敌军正在渡河,士兵们半身浸在水中,突然间,箭雨从天而降,这就是“半济而击”的视觉联想。
在西方军事理论中,也有类似的策略,如“ambush”(伏击),但“半济而击”更强调的是在特定时机下的攻击。
“半济而击”这个成语不仅在军事上有重要意义,在现代社会中,它也提醒我们在面对挑战时要善于抓住时机,运用策略。这个成语丰富了我的语言表达,也让我在思考问题时更加注重时机和策略。
客绝水而来,勿迎之于水内,令半济而击之,利。
1.
【半】
(会意。从八,从牛。“八”是分解的意思;牛大,易于分割,所以取“牛”会意。本义:一半,二分之一)。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半,物中分也。 、 《汉书·高帝纪上》-今汉有天下太半。 、 《汉书·项籍传》-士卒食半。 、 诸葛亮《出师表》-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 、 唐·白居易《卖炭翁》-半匹红绡一丈绫。 、 《聊斋志异·狼三则》-身已半入,只露尻尾。
【组词】
太半、 半日;半工;半升
2.
【济】
渡过水流。
【引证】
《楚辞·屈原·涉江》-济乎江湖。 、 《左传·僖公二十四年》-济河,围令狐。 、 唐·李白《行路难》-直挂云帆济沧海。
【组词】
同舟共济;济胜之具、 济水、 济涉、 济运
帮助;救助。
【引证】
欧阳修《朋党论》-以之事国,则同心而共济。 、 《晋书·何攀传》-惟以周穷济乏为事。 、 清·邵长蘅《青门剩稿》-济师来攻。
【组词】
济人利物;济拔、 济惠、 济物、 济时
3.
【而】
才能。
【引证】
《墨子·尚同下》-然计天下之所以治者,何也?唯而以尚同一义为政故也。 、 《管子·枢言》。微而,犹无能。而、能古字通用-戒之戒之,微而异之。 、 《管子·小匡》-小白承天子之命而毋下拜。 、 《商君书·慎法》-不待我而有成事者也。
4.
【击】
(形声。从手,毄(jī)声。本义:敲击,敲打)。
同本义。
【引证】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欲以击柱。 、 、 《资治通鉴·唐纪》-留击柝者。 、 、 《楚辞·九歌·国殇》-援玉 枹兮击鸣鼓。
【组词】
击壤、 击节、 击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