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22:11:2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22:11:26
“克己慎行”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克制自己的私欲,谨慎地行动。这个成语强调在行为上要自我约束,避免冲动和自私的行为,以达到道德上的高尚和行为上的谨慎。
在文学作品中,“克己慎行”常用来形容那些品德高尚、行为谨慎的人物。在口语中,这个词汇可能更多地用于劝诫或自我提醒,强调在日常生活中要自律和谨慎。在专业领域,如法律或伦理学中,这个词汇可能被用来讨论职业道德和个人行为准则。
同义词:自律、谨慎、自控、节制 反义词:放纵、冲动、鲁莽、无拘无束
这些同义词和反义词在强调自我控制和行为谨慎方面有所不同,但都与“克己慎行”有一定的关联。
“克己慎行”这个成语源自**古代的儒家思想,强调个人修养和道德实践。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在汉语中保持了其核心意义,但在使用上可能会有一些语境上的变化。
在**文化中,“克己慎行”与儒家伦理紧密相关,强调个人修养和社会责任。在现代社会,这个成语仍然被用来强调个人品德和行为准则的重要性。
这个词汇给我带来的情感反应是正面的,它让我联想到那些品德高尚、行为谨慎的人。在表达上,它提醒我要在日常生活中保持自律和谨慎。
在我的生活中,我经常用“克己慎行”来提醒自己在面对诱惑和压力时要保持自律。例如,在工作中,我会用这个成语来提醒自己要遵守职业道德,避免做出不恰当的行为。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
克己慎行,心如止水,
在纷扰世界中,保持清明。
自律之光,照亮前行路,
在每个选择中,坚守本心。
在视觉上,我可以联想到一个平静的湖面,象征着内心的平静和自律。在听觉上,我可以联想到轻柔的音乐,象征着内心的宁静和谨慎。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self-discipline and cautious behavior”,虽然在表达上略有不同,但核心意义相似。
“克己慎行”这个成语在我语言学和表达中具有重要意义。它不仅提醒我要在日常生活中保持自律和谨慎,还让我意识到个人品德和行为准则的重要性。通过深入学和分析这个词汇,我更加理解了其在不同语境和文化中的应用,这将有助于我在未来的语言表达中更加准确和恰当。
故上之人行志择谊,坦乎其无忧于下也;下之人克己慎行,确乎其无惑于上也。
1.
【克】
(象形。甲骨文字形,下面象肩形。整个字形,象人肩物之形。本义:胜任)。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按,以肩任物曰克。物高于肩,故从高省,下象肩形。古文亦象肩形。-克,肩也。 、 《诗·周颂·敬之》。传:“仔肩,克也。”-佛时仔肩。 、 《易·蒙》-子克家。 、 《左传·隐公元年》-邾子克。 、 《左传·桓公十八年》-周王子克。 、 《诗·豳风·伐柯》-伐柯如何?匪斧不克。 、 《书·大禹谟》-克勤于邦,克俭于家。
【组词】
克当、 克堪、 克家、 克祚、 克家子、 克明
2.
【己】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绳曲之形。“己”是古“纪”字,假借作“自己”用。①本义:丝的头绪,用以缠束丝。②自己) 自己,本人。
【引证】
《孙子兵法》-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 《吕氏春秋·察今》-而己亦人也。 、 晋·干宝《搜神记》-自拟己头。 、 唐·柳宗元《三戒》-且噬己也。 、 宋·范仲淹《岳阳楼记》-不以己悲。 、 宋·王安石《游褒禅山记》-在己为有悔。
【组词】
舍己为公、 异己、 克己、 知己、 己身、 己私、 己里钱
天干的第六位。
【引证】
《吕氏春秋·慎行论》-己与三相近。
【组词】
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3.
【慎】
(形声。从心,真声。本义:谨慎;慎重)。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慎,谨也。 、 《尔雅》-慎,诚也。 、 《国语·周语》-慎,德之守也。 、 《贾子道术》-僶勉就善谓之慎。 、 《诗·小雅·白驹》-慎尔优游。 、 《诗·小雅·巧言》-予慎无罪。 、 《仪礼·聘礼记》-入门主敬,升堂主慎。 、 宋·王安石《游褒禅山记》-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 唐·魏征《谏太宗十思疏》-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
【组词】
审慎、 失慎、 慎独、 慎刑、 慎行、 慎言慎行、 慎小事微、 慎缄、 慎小谨微
4.
【行】
(会意。从彳,从亍。本义:走路,行走)。
同本义。
【引证】
《说文》-行,人之步趋也。 、 《广雅》-行,往也。 、 《易·复》-中行独复。 、 《诗·邶风·击鼓》-我独南行。 、 《诗·小雅·大东》-行彼周行。 、 《左传·僖公三十年》-行李之往来。 、 蔡邕《独断》-天子以四海为家,故谓所居为行在所。 、 《论语·述而》-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 《庄子·逍遥游》-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 、 《后汉书·列女传》-羊子尝行路。 、 《世说新语·自新》-行数十里。 、 明·魏禧《大铁椎传》-与偕行。
【组词】
出行、 远行、 行三坐五、 行学、 行行、 行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