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18:05:0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18:05:05
挺身:字面意思是指身体直立,胸部向前突出,形容人在面对困难或危险时勇敢地站出来,承担责任或挑战。
“挺身”一词源于古代汉语,最初可能指身体直立的动作,后来逐渐引申为在困难面前勇敢站出来的行为。在现代汉语中,其意义更加丰富,涵盖了勇气、责任和决心等多个层面。
在**文化中,“挺身”常与英雄主义和牺牲精神联系在一起,如在历史故事和现代影视作品中,英雄人物常常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成为人们敬仰的对象。
“挺身”一词给人以积极、勇敢的情感反应,联想到的是面对困难不退缩的形象,这种联想有助于激发人们的勇气和责任感。
在个人经历中,可能会有在团队项目中挺身而出承担重要角色的经历,或者在朋友遇到困难时挺身相助的故事。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在风暴的中心,他挺身而立,如同一座不倒的灯塔,指引着前行的方向。”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个英雄在危险面前挺身而出的画面;结合音乐,可以选择激昂的进行曲,增强“挺身”带来的勇敢和决心感。
在英语中,“挺身”可以对应为“step up”或“stand up”,虽然表达方式不同,但都传达了在困难面前勇敢站出来的意思。
“挺身”一词在语言学和表达中具有重要意义,它不仅描述了一个动作,更传递了一种精神和态度。通过学和使用这个词汇,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表达勇气、责任和决心等概念。
1.
【挺】
(形声。从手,廷声。本义:拔出)。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挺,拔也。 、 《战国策·魏策》-挺剑而起。 、 《史记·陈涉世家》-尉剑挺。
【组词】
挺举;挺挏
2.
【身】
(象形。象人之形。本义:身躯的总称)。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按,身的本义是人的躯干。-身,躬也。象人之形。 、 《论语·乡党》-必有寝礼,长一身有半。 、 王述之《经义述闻》-人自项以下,踵以上,总谓之身。颈以下,股以上,亦谓之身。 、 《诗·秦风·黄鸟》-人百其身。 、 《礼记·哀公问》-身也者,亲之枝也。 、 《礼记·祭义》-身也者,父母之遗体也。 、 《孟子·告子下》-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 《楚辞·九歌·国殇》-身首离兮心不惩。 、 明·于谦《石灰吟》-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青白在人间。 、 《史记·项羽本纪》-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
【组词】
身边钱、 身品、 身伴、 身边人、 身首分离、 身殃、 身牖、 身无长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