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7-21 18:42:1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7-21 18:42:18
台儿庄战役是指1938年3月至4月,国民党和共产党联合抗日军队在山东省台儿庄地区与日本侵略军进行的一场*战役。这场战役是抗日战争初期的一次重要胜利,对提升全国抗战士气和国际声望具有重要意义。
在文学作品中,台儿庄战役常被用来象征**人民的英勇和坚韧。在口语中,人们可能会用“台儿庄战役”来形容一场艰难但最终取得胜利的斗争。在专业领域,历史学家和军事专家会详细分析这场战役的战略和战术意义。
同义词:台儿庄大捷、台儿庄胜利 反义词:台儿庄失利(虽然不常用,但可以作为反义词)
“台儿庄战役”一词直接来源于战役发生的地点和**。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在汉语中已经成为一个固定的历史术语,用以指代这场特定的战役。
台儿庄战役在文化中具有重要地位,它不仅是一场军事胜利,也是民族精神的象征。这场战役的胜利极大地鼓舞了人民的抗日斗志,对后来的抗日战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提到台儿庄战役,人们往往会联想到英勇、牺牲和胜利。这种情感反应激励着人们面对困难时不屈不挠,坚持到底。
在我的生活中,我曾在一次团队项目中遇到巨大挑战,我们团结一致,最终克服了困难,那一刻我联想到了台儿庄战役中的团结和勇气。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在台儿庄的硝烟中,英魂不朽,胜利的旗帜高高飘扬。”
观看关于台儿庄战役的电影或纪录片,可以强烈地感受到战争的残酷和士兵的英勇。音乐方面,可以选择一些激昂的进行曲来增强这种联想。
在其他语言中,可能没有直接对应“台儿庄战役”的词汇,但可以通过描述性的语言来传达这场战役的意义和重要性。
台儿庄战役作为一个历史词汇,不仅记录了一个重要*,也承载了民族的记忆和情感。在学语言和表达时,了解这样的历史词汇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文化背景和社会情感,从而丰富我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1.
【台】
(形声。小篆字形。从口,(以)声。从口,与表示喜悦有一定的联系。本义:喜悦。读(yí))。
鱼名。背上有黑的花纹 同: 鲐
【引证】
《诗·大雅·行苇》-黄台背,以引以翼。
2.
【儿】
(象形。甲骨文字形,下面是“人”字,上面象小儿张口哭笑。“儿”是汉字部首之一,从“儿”的字大都与“人”有关。本义:幼儿。古时男称儿,女称婴,后来孩童都称儿)。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儿,孺子也。 、 《老子》第九章-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 、 《史记·循吏列传》-老人儿啼。 、 《苍颉篇》-男曰儿,女曰婴。 、 《列子·汤问》-见两小儿辩斗。
【组词】
儿女子、 儿剧、 儿话、 儿撬、 儿拜、 儿啼、 儿孩
3.
【庄】
(会意兼形声。从艸,从壮,壮亦声。本义:草大)。
同本义。
【引证】
《六书正伪》-莊,草芽之壮也。 、 《唐韵》-莊,草盛貌。 、 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汉明帝名莊,汉世多以严字为之。《左传》、《楚莊王国》、《莊子》、《论语》、《卞莊子》,古今人表皆作严,此字从草,壮声,许不著说解,其义失传。
4.
【战】
(形声。从戈,单(占)声。本义:作战,打仗)。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战,斗也。 、 《左传·庄公十一年》-皆陈曰战。 、 《公羊传·庄公三十年》-春秋敌者言战。 、 《左传·庄公十年》-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 《乐府诗集·木兰诗》-将军百战死。 、 、 明·魏禧《大铁椎传》-挟矢以助战。 、 清·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技击利巷战。 、 清·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普法交战图。 、 宋·文天祥《指南录后序》-时北兵已迫修门外,战、守、迁皆不及施。
【组词】
征战、 战阀、 战垒
5.
【役】
(古文作伇。会意。甲骨文字形,象人持殳(shū)击人。本义:服兵役,戍守边疆)。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役,戍边也。执殳巡行也。 、 《周礼·遂人》-若起野役。 、 《周礼·小宰》-听政役以比居州长。 、 《周礼·师田》-行役之事。 、 《诗·王风》。郑玄笺:“行役多危难,我诚思之。”-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 、 《国语》-弃政而役,非其任也。
【组词】
役夫、 役民、 役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