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15:28:2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15:28:21
词汇“散勇”在现代汉语中并不常见,它可能来源于古代汉语,特指那些没有组织、临时聚集的士兵或勇士。以下是对该词汇的深入学*和分析:
“散勇”字面意思是指分散的、无组织的勇士或士兵。在古代,这可能指的是那些没有正式编制的、临时招募的士兵,他们通常在战时被召集起来,战后即解散。
“散勇”一词可能源自古代汉语,随着时间的推移,其使用频率可能有所下降,但在描述特定历史**或军事组织时仍会被提及。
在古代,散勇通常与农民起义或地方抵抗相关联,他们往往在社会动荡时期被召集起来,以补充正规军的不足。
提到“散勇”,可能会让人联想到那些在历史长河中默默无闻、却为国家和家园付出巨大牺牲的普通人,带有一种悲壮和崇高的情感。
在个人经历中,如果涉及到历史研究或军事题材的创作,可能会使用“散勇”这一词汇来描述那些非正规的、但却英勇无畏的战士。
在诗歌中,可以将“散勇”融入到对历史英雄的赞颂中,如:“在那烽火连天的岁月里,散勇们挺身而出,用血肉之躯筑起了不朽的丰碑。”
结合古代战争的画面或战场上的呐喊声,可以更好地理解“散勇”这一词汇所蕴含的视觉和听觉联想。
在其他文化中,可能存在类似的概念,如欧洲中世纪的民兵(militia),他们也是临时召集的,用于保卫家园或参与战争。
“散勇”这一词汇虽然不常见,但它承载了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对于理解古代军事组织和社会结构具有重要意义。在语言学*和表达中,了解这样的词汇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历史和文化。
1.
【散】
(本义:分散)。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散,杂肉也。 、 《后汉书·华陀传》-漆叶青黏散。谓药,石为屑杂和也。 、 《庄子·人间世》。注:“不在可用之数曰散木。”-散木也。 、 汉·贾谊《过秦论》-于是从散约败,争割地而赂秦。 、 宋·欧阳修《新五代史·伶官传·序》-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
【组词】
乌云散了;四散、 散盘、 散走、 散佚、 散没、 散众、 散亡、 散叛、 散流、 散涣
2.
【勇】
(本作勈,或作恿。形声。从力,甬(yǒng)声。从力,与力气有关。本义:果敢,胆大)。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勇,气也。 、 《诗·小雅·巧言》-无拳无勇。 、 、 《墨子经上》-勇志之所以敢也。 、 《国语·周语》-勇,文之帅也。 、 《左传·昭公二十年》-知死不辟,勇也。 、 清·林觉民《与妻书》-勇于就死。 、 明·高启《书博鸡者事》-若素名勇。 、 《徐霞客游记·游黄山记》-兴甚勇。 、 清·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勇而多艺。
【组词】
忠勇、 英勇、 勇悍、 勇烈、 勇夫、 勇功、 勇沉、 勇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