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00:47:4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00:47:45
熹平石经是指东汉时期(公元175年)由汉灵帝下令,蔡邕等人刻写的儒家经典,包括《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等,共4*块石碑,立于洛阳太学门外。这些石碑上的文字是当时官方认定的标准文本,用于校正流传中的错误,具有极高的历史和学术价值。
在文学和学术领域,熹平石经常被提及作为古代文献校勘和书法艺术的典范。在口语中,这一词汇可能不太常用,但在历史学、考古学和文献学等专业领域,它是一个重要的研究对象。
熹平石经的名称来源于东汉灵帝的年号“熹平”,石经则是指刻在石头上的经典文献。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石碑经历了风化和战乱,部分石碑至今仍存,成为研究古代文献和书法的重要实物资料。
熹平石经反映了东汉时期对儒家经典的重视,以及官方对文化教育的控制。它不仅是学术研究的宝贵资料,也是古代**文化传承和教育制度的一个缩影。
提到熹平石经,可能会让人联想到古代学者的勤奋和智慧,以及古代文化的厚重和深远。它代表了中华文明的传承和古代文人的精神追求。
在历史学*和文化研究中,熹平石经是一个重要的知识点,它帮助我们理解古代文献的流传和校勘过程。
在创作历史小说或诗歌时,可以利用熹平石经作为背景,展现古代文人的生活和学术追求。
想象一下,站在洛阳太学门外,看着那些历经沧桑的石碑,仿佛能听到古代学子的诵读声,感受到那个时代的学术氛围。
由于熹平石经是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它在其他文化和语言中没有直接对应的词汇,但其代表的文化传承和学术价值在不同文化中都有类似的体现。
熹平石经不仅是古代文献的实物见证,也是中华文化传承的重要标志。在语言学*和表达中,了解这样的历史词汇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理解文化背景和历史脉络。
1.
【熹】
(形声。从火,喜声。本义:烤炙)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字亦作熺。-熹,炙也。
炽热。
【引证】
《玉篇》-熹,热也,炽也。 、 《广雅》-熺,炽也。 、 木华《海赋》。注:“炭之有光者也。”-熺炭重燔。
2.
【平】
(指事。小篆字形, 从于, 从八。“于”是气受阻碍而能越过的意思, “八”是分的意思, 气越过而能分散, 语气自然平和舒顺。本义: 语气平和舒顺)。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平,语平舒也。 、 《诗·小雅·伐木》-终和且平。 、 《素问·调经论》-神气乃平。
【组词】
平典、 平度、 平气、 平远、 平愉、 平睦
3.
【石】
(象形。甲骨文字形。右象岩角,左象石块。“石”是汉字的一个部首。本义:山石)。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石,山石也。在厂之下,口象形。 、 《诗·小雅·鹤鸣》-它山之石。 、 《释名》-山体曰石。 、 《易·豫》-介于石。 、 《易·说卦传》-艮为小石。 、 《周礼·典同》-原声石。 、 《吕氏春秋·精通》-慈石召铁或引之也。 、 《书·大传》。注:“石材,柱下质;石承,当柱下而已。”-大夫有石材,庶人有石承。 、 清·方苞《左忠毅公逸事》-吾师肺肝,皆铁石所铸造也。
【组词】
石田、 石髓、 石头记、 石头城、 石子甬路、 石桥三港、 石灰布袋
4.
【经】
纺织,把纤维拧成纱。
【引证】
《韩非子》-吾始经之而不可更也。 、 《中国歌谣资料》-叔叔伯伯来经布,廿五个筒子满一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