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23:38:4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23:38:48
“普遍概念”指的是一种广泛接受或存在于多个领域、文化或群体中的概念或思想。它通常指的是那些被大多数人认为是真实或有效的观念,不受特定时间、地点或文化背景的限制。
在文学中,“普遍概念”可能指的是那些跨越时间和文化的主题,如爱情、死亡、自由等。在口语中,人们可能会用“普遍概念”来描述那些被广泛接受的观点或常识。在专业领域,如哲学或社会学,“普遍概念”可能指的是那些被认为是普遍适用的理论或原则。
同义词:
反义词:
“普遍概念”一词源自拉丁语“universalis”,意为“属于所有人的”或“普遍的”。在哲学和逻辑学中,这一概念被广泛讨论,特别是在探讨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时。
在不同的文化和社会背景中,“普遍概念”可能会有不同的表现和解释。例如,在西方文化中,个人自由可能被视为一个普遍概念,而在东方文化中,集体和谐可能更受重视。
“普遍概念”一词可能引发人们对普遍性和共识的思考,可能会让人感到一种普遍的联系和共同的人性。它也可能激发对不同文化和观点的尊重和理解。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能会遇到需要解释或讨论“普遍概念”的情况,比如在教育、政治或社会活动中。例如,在讨论全球气候变化时,我们可能会提到环境保护作为一个普遍概念的重要性。
在诗歌中,可以将“普遍概念”融入到对人类共同经历的描述中:
在时间的河流中,
爱情,一个普遍概念,
跨越山川,穿越岁月,
在每个心灵深处绽放。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幅描绘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共同庆祝的场景,如世界各地的节日庆典,这体现了“普遍概念”的视觉联想。在音乐中,可以联想到那些跨越文化界限的旋律,如古典音乐中的贝多芬交响曲,它们在全球范围内被广泛接受和欣赏。
在不同语言中,“普遍概念”可能有不同的表达方式,但其核心意义通常是相似的。例如,在法语中,“concept universel”传达了同样的普遍性和广泛接受的概念。
“普遍概念”是一个重要的语言学工具,它帮助我们理解和尊重不同文化和观点。通过学和分析这一词汇,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人类共同的价值观和经历,从而促进跨文化交流和理解。
1.
【普】
(会意兼形声。小篆字形,从日,从并。“并”亦可以看作声。“普”是二人并排站着。本义:日无光)。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徐锴注:“日无光,则近远皆同。”-普,日无色也。
2.
【遍】
(形声。本义:走遍)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徧,徧也。 、 《虞书》-徧于群神。 、 宋·沈括《梦溪笔谈》-凡永嘉山水,游历殆遍。 、 《陈州粜米》-遍衙门告不成。
泛指普遍。
【引证】
《诗·邶风·北门》-室人交徧摧我。 、 《史记·魏公子列传》-公子引侯生坐上坐,遍赞宾客。
【组词】
满山遍野;遍窥、 遍体
3.
【概】
(形声。从木,既声。本义:量米粟时刮平斗斛(hú)用的木板。量米粟时,放在斗斛上刮平,不使过满)。
同本义。
【引证】
《楚辞·惜誓》-同权槩而就衡。 、 《礼记·月令》-斛甬,正权概。 、 《韩非子·外储说》-槩者,平量者也。
【组词】
概量
4.
【念】
(形声。从心,今声。本义:常思;思念,惦念)。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念,常思也。 、 《诗·大雅·文王》-天念尔祖。 、 《诗·邶风·谷风》-不念昔者。 、 《论语》-不念旧恶。 、 《战国策·赵策》-念悲其远。 、 《史记·陈涉世家》-念鬼。 、 《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念母劳家里。 、 宋·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念蒙君实。 、 《徐霞客游记·游黄山记》-因念黄山当平生奇览,而有奇若此。
【组词】
念诵、 念恤、 念旧、 念思、 念想、 念一、 念恋